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淬炼公共空间设计的“点睛之笔”
第13版:创见 2022-10-08
简约线条,多重内涵——

淬炼公共空间设计的“点睛之笔”

宝山区因地制宜改造的众文空间

拥有透明半圆顶棚,细节处显露怀旧英式风格的中山公园候车厅

其昌栈轮渡站二楼城市客厅

其昌栈轮渡站外景

胡梦萦从“桃花源”获取灵感设计的座椅

张馨文以“织梦踏浪”作为构想的织梦榻

同济新村620号楼道里零散的电表箱

昌里路边角料空间改造的月半湾公园

零散的电表箱用“蒙德里安”元素改造后

上海图书馆东馆的外景(左)和阅读广场(右)

琳 恩

上海,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公园宜休憩,“一江一河”构成的诗意岸线,既致敬过往,也蓄能未来;“十五分钟生活圈”处处绽放,用社区的毛细血管,把海派的精致送到市民的身边。——编者

通过历时数年的不懈努力,坚持高标准引领,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上海的公共空间在设计和建造中,融入了更多创意、人文、艺术元素,勾勒出一张超大城市治理的精巧“工笔画”。

在这张“工笔画”中,有不少令人赞叹的点睛之笔。它们可能是一方群策群力营建的园,可能是一座小而美的馆,也可能只是一间从废弃公厕改造而来的亭,甚至是一个由市民自发装点的窗台、一张由设计师妙手绘制的醒目座椅。它们的体量有大有小,材质各不相同,却一样寄托了设计师的匠心、主理方的用心,连接起人与人、人与城市的美好关系。它们犹如画卷中让人怦然心动、眼亮心跳的一抹抹高光亮色,成为身处“画卷”之间的人,热爱上海的理由和吾心安处即吾乡的守望。

城市会客厅“高光”频现

近期正式开馆的上海图书馆东馆,不仅是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也是上海城市文化新格局“一轴双心”模式的点睛之作。当我们把视线聚焦于图书馆空间,不难发现,设计师为表达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塑造合乎时代特征的设计理念时,也运用了点睛式的象征手法。

阅读广场核心位置,艺术家徐冰创作的装置《鸟飞了》毫无疑问是整个空间设计中的点睛之笔。他把英文字母用汉字书写的方式组合在一起,bird这四个英文字母逐渐经由汉字化演变,最终又变化成鸟的形态飞出窗外,在安静的自习环境中,静态的空间语言悄然塑造出一种奔向未来的流动感。

今年夏季,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山公园在“打开”围墙后,以焕然一新的面貌与民众见面。漫步万航渡路沿线,百年校园、百年公园、百年古树、百年公交、百年道路、百年建筑自成一体。其中,候车厅无疑是一道不容忽视的亮色。

为了让百年公交与百年公园完美融合,设计组特地剖析中山公园的历史文脉。追根溯源,结合公园整体设计、对市民日常休憩和候车需求的调研,他们最终打造出一个拥有透明半圆的顶棚,在细节处显露怀旧英式风格,却又完全符合现代人简约审美趣味的候车亭。

坐落于东方路1号的其昌栈轮渡站,同样历史悠久。为了将轮渡站的二层空间改造成城市会客厅,设计师孙轶家从市民使用体验角度入手,特地在有限的空间中设计了弯曲的蛇形发光楼梯、舒缓的坡度和优美的造型,楼梯两侧小青竹中点缀的三棵青枫让人们宛若行走在一片都市园林之中,大大提升了行走体验。

当然,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要数轮渡站二楼“金属镜面+灯管”的设计,孙轶家为其取名“Pujiang Mirror”。他运用镜面材料,在空间上曲线柔和地过渡,将顶棚、墙面、地面联系起来。按照孙轶家的解释,他希望用镜面反射让空间有光。“在这里你会发现,向外可以看到水波荡漾的浦江,向内朝着镜面则可以看到另一个浦江、对岸的北外滩倒影,还有你自己。”孩子们对着墙面的镜子玩躲猫猫,家长们忙着给孩子拍照,开心的场景每天都出现在这个轮渡站。有人也因此把其昌栈浦江滨水的点睛之作称为“一生万物,浦江有光”。

“绣花针”功夫里见真章

事实上,当我们身处上海的浩瀚画卷之中,以城市为家园,美好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心灵的港湾。

浦东昌里路的不少居民因为这一带的边角料空间被改造成瘦长形“公园”月半湾,有了不小的获得感。宝山区则因地制宜,深挖身边资源,捕捉本地特色,对闲置粮仓、老旧的乡村活动室、废弃的公共厕所来了一番“改头换面”。这些遍布宝山各社区的“众文空间”,成为百姓家门口一个个崭新的“文化客厅”。

还有一批有着先见之明的年轻设计师在城市家具的创作上下足了功夫。近期由香港兴业国际举办的2022“移步‘椅’景”可移动座椅国际设计竞赛作品巡回展于上海兴业太古汇落地,所展示的“十强”作品就是其中的典型。

比如,设计师范彦兵以“变迁式设计”为概念,融合滚筒式画笔的结构形式特征,希冀以饶有趣味的滚轴旋转的方式提升公众参与和感知公共空间的变化;比如,张馨文则以“织梦踏浪”作为创作构想,利用色彩缤纷的编织物,将“榻”的自由、“榻”的松弛、“榻”的开放融入公共座椅的设计之中;再比如,Goettsch Partners设计事务所的胡梦萦,从陶渊明代表作《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中获得灵感,用造型出位的公共座椅表达在都市快节奏的生活中依旧能追求美好精神生活的观念。

只要绣花针功夫到位,一张椅子就可能改变一片空间的体验感,为公共空间注入创意和活力。而“楼道里的蒙德里安”则更是将精细功夫发挥到极致的案例。

同济新村620号楼原本和上海其他老房一样,楼道里的电表箱零散,却又都“存在感很强”。不过,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团队却发现,这些电表箱的排布自有矩阵感。于是,他们利用这些电表箱原有的结构特征,在墙壁上演绎虚实结合的“蒙德里安”。将蒙德里安元素带入老旧小区,以轻介入的手法巧妙地解决了电表箱困扰,提升了整座楼内部空间的气质与格调。

不可否认,公共空间是民众感知城市温度的重要途径。在如今的上海公共空间中,可携手的韧性社群、可传达的人文关怀、可触及的温情暖意处处可见,处处可感,这或许就是一座城市对生活在其中的人身心最好的安放。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