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4日 星期五
书法 拷浜 暖心超市 南京路上的第一面红旗 远去的稻穧头
第14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2022-10-12

远去的稻穧头

朱正安

入秋后,田野里一片稻香,便想起了久违的稻穧头。

稻穧头是什么东西?稻穧头就是稻草垛——可又不全对,因为稻穧头是我们沪郊和与之毗邻的苏浙水乡特有的一个方言名词,还曾经是这里农耕文化中特有的一个符号。

遍观大江南北的稻草垛、麦草垛、干草垛,方的圆的,带脊的不带脊的,搭在树干或木棍上的,悬吊于树干中间的……包括法国画家莫奈名作《干草堆》里的那几个麦草垛,虽然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但在我的印象中,总觉得都有点蓬乱,有点粗拙。我们这里的稻穧头,由上大下小的圆柱体与圆锥形顶面构成,主体外部都是被修整得齐刷刷的柴头,顶面的稻柴一律柴头朝上,柴梢向下,有条不紊,脊顶扎着个圆结,周边留有檐头,显得十分精致。秋冬时节,随着一个个稻穧头拔地而起,放眼水乡江南,大大小小错落有致的稻穧头,与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翠竹绿树相映成辉,就是一幅浑然天成、祥和富庶的彩墨画,美得醉人!

稻穧头不仅美观养眼,与其他地方的麦垛草垛稻垛相比,除了具有储存柴草的功能外,同时又是个小型粮仓。表面上看起来一模一样的稻穧头,其实有的“肚皮”里装的是柴捆,有的装的是带穗的稻捆。可以想象,稻穧头置于室外空旷之地,又是圆形结构,四面八方的风都可以灌进去,更有利于泄水的锥形草顶,稻谷和柴禾会被越吹越干燥,不就可以有效地抵御水乡江南多雨潮湿的环境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下乡务农时,全部麦草和大部分稻草是卖给造纸厂的,柴米按人头分配到户,数量有限,各家各户基本上无须叠稻穧头。后来又推行以煤代柴,就只有生产队的仓库和饲养场晒场上才有一些稻穧头。它们除了少数用于储存稻种、余粮外,多数是为牛吃的草料,猪吃的柴糠,和烧猪食用的柴火叠的穧头。由于事关重大,队长对叠穧头的人选总是精挑细选。

稻穧头的穧字,最早见之于《诗经·小雅·大田》:“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毛诗正义》对穧字的注解是:“穧者,禾之铺而未束者。”《尔雅·释诂》则说:“获禾为穧。”头字在《说文解字》中就有“山头”一解,因此我想,稻穧头者,也许就是这里的先民们为了利于收藏粮草,便将收割后未捆扎的稻子捆后叠成垛收藏起来,尔后,就把这种形如一个个小山头的稻垛命名为稻穧头了?

如今,稻穧头在我们的视线里已经远去。几年前我去本地一家农家乐消遣,倒是看到了一个稻穧头,是专门供烧柴火灶大镬饭用的柴穧头,可是就孤零零的一个,垛得歪歪斜斜的,背景又是一幢不中不洋的三层楼,自然也就失去了稻穧头原有的那种韵致和内涵。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