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底线》昨晚迎来收官,作为首部全景展现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最新成果的法治题材剧,该剧自开播以来,收视一路领跑,并掀起了“追剧学法”“围观庭审”的热潮,这堂时代感交融烟火气的“全民普法公开课”,润物无声地实现了主流价值的大众传播。
《底线》由最高人民法院全程指导拍摄。业界专家也给予了《底线》高度评价,称赞它区别于展示激烈对抗的美式律政剧和讲述大善大恶的日式律政剧,“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观众审美习惯、思维习惯的讲述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认为,《底线》敢于升级创新视角、开拓创作思维,用生动的影视语言建构了“法官视角”“案情视角”和“受众视角”,用影视艺术对当代法治建设进行描摹和传播,有助于在社会中建立人民的法治信仰。
“每个案例紧跟时代步伐,颇具代表性,让观众在个案中身临其境,随着案件发展自己的思维和想法也在进行着改变,最终落到正确的思维方式上。”网友的追剧心得质朴却很有力。《底线》围绕一宗宗涉及社会民生的新型矛盾和典型案件,在充分体现新时代司法工作者一心为民、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也用一场场跌宕起伏的调解、扣人心弦的庭审,打开当代中国的民生图谱。
与此同时,《底线》还塑造了一个既严肃又活泼的职场生态。剧中的基层法官们带着超高情商和老百姓沟通,说人话、接地气、办实事,幽默感满点。在一宗宗案件中,三代法院人的相处模式,以及“别把自己看得太重”“舆论不能代替审判”等贴近生活又妙趣横生的台词,也获得众多观众好评。
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