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松江泖港开捕大闸蟹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经历蟹膏蟹黄的“黄金育肥期”后,今天上午,“大泖”牌黄浦江大闸蟹开捕。
相比往年,今年的开捕时间延迟一周左右。“受前期极端高温天气影响,今年黄浦江大闸蟹蜕壳慢,开捕时间迟,原本以为长势会受到一些影响,但没想到大闸蟹口感更好了,收获了意外之喜。”上海鱼跃水产专业合作社基地相关负责人顾怡感慨。
今年的蟹规格、产量、品质如何?蟹塘边,记者请教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成辉。
一只蟹要“爬”上餐桌,通常要经历五次蜕壳,体格方能更壮硕,肉质也更肥美。王成辉介绍,一般7月底到8月,是河蟹第四次蜕壳期。“当时正值高温,部分蟹营养积累不够没有蜕壳,这就对蟹的规格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今年‘大个头’相对减少。”不过,就品质而言,今年是河蟹的“难得好年”。“尽管前期高温,但后期温度下降快、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河蟹生长。再加上高温影响下,养殖户对水质管理更加精细,因此在天气与技术管理双重影响下,今年蟹的品质都很好,投放回捕率与去年持平。”
近两年,“松江泖蟹”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是在松江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支持下,由鱼跃带领的8家专业合作社共同推动的黄浦江大闸蟹区域品牌。连日来,对黄浦江大闸蟹品质把控极其严苛的技术团队,也把精力放在了对大闸蟹肥美程度的“检验”上,坚持“不肥不捕”,确保消费者吃到满口鲜甜。
本报记者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