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1日 星期五
姑苏十年 尽显古城活化保护真格局
第11版:专版 2022-10-26

姑苏十年 尽显古城活化保护真格局

北寺塔周边街面风貌

潘宅(修复前)

潘宅修复后

平江图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

多少人,魂牵梦绕的江南,是“踏石阶,走雨巷”,是“楼阁赏清风,庭台闻酒香”,是人在画中走,江南好风光。

四十年,苏州人一直在为这份世界的美好努力。

十年,姑苏人一直在为这份世人的念想精耕。

1982年,苏州成为国家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86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苏州成为全国唯一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历史文化名城。

2012年10月26日,姑苏区正式成立,成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

十年过去了,14.2平方公里的苏州古城生机勃勃,姑苏人不负众望。

十年一宅 姑苏古城活化保护细功夫

南石子街5—10号,是晚清苏州文人名士潘祖荫的故居。潘家潘祖荫,大学士潘世恩之孙。咸丰二年一甲三名进士,探花,授编修。光绪间数掌文衡殿试,授军机大臣。

潘宅至今210年历史,无疑是历史的见证者。潘祖荫去世后,其所藏的西周大盂鼎、大克鼎等600余件珍宝由其弟潘祖年运回藏于此宅。抗战沦陷,曾先后有七批日军闯进潘宅抢宝,潘氏后人将两鼎深埋于中路第二进地下而未遭洗劫。民国期间,潘氏后人于西路第五进藏书三十万册,即著名藏书楼竹山堂。1952年,两大鼎及金石书画等珍贵藏品,由潘氏后人捐给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潘宅东路和中路后半部先后用作床单厂及其招待所,其余用作公房居住有50余户居民,整体格局虽存在,但因保护不当,大量违章搭建、构件损毁严重,西路雍正款“荫槐旋马”砖雕门楼及三处拴马环尽毁,东路原有花园拆毁,天井和庭院被占用,白蚁蛀蚀,屋面渗漏,老宅蒙尘。

2011年8月,为进一步推动苏州古建筑的保护,更好的传承历史和永续利用,同时改善古建筑居民的居住条件,苏州市委、市政府就决定投资20余亿元,启动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程,潘祖荫故居就是首批10处试点项目之一。

2013年6月完成东路及中路后两进修缮,2015年11月完成西路后四进修缮,2019年8月完成中路及西路前两进修缮。2020年4月完成西路辅房修复。2021年9月完成中路第三进修复。2022年1月完成剩余院落的修缮。

合理使用,就是最好的保护。潘祖荫故居修复历时十年,工程耗资总计1.5亿元,原有格局和风貌得到完整恢复,得到完整保护。更为重要的是,项目坚持活态化的保护理念,一、二期打造了住宿及餐饮功能为一体的苏州文旅花间堂·探花府文化精品酒店;三期开设为苏州文旅会客厅·探花书房,兼以主题书店、古建保护文化交流、收藏展示、会议活动功能;四期为苏州历史古建筑遗产保护劳模创新工作室及书店配套工作间,用于苏州古建筑修复及保护研究及展示等。

至此,潘祖荫故居也成为近十来年以来苏州古城修复的体量最大、全部投入使用的古建遗产,保护和利用完美融合。如今的潘祖荫故居,花木掩映,庭深巷幽,古朴典雅,一代名宅历经两百余年沧桑,焕然新生。成为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的重要“锚点”,也成为了苏州古建老宅保护的样板和标杆。

传统民居是可与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并驾齐驱的“瑰宝”。但不容忽视的是,传统民居院落产权杂糅、空间交错、人口居住密度大的特点,并不利于整体保护。用十年的时间,以尊重历史的态度,对一座名人故居进行保护修缮、创新利用,这是姑苏人对待老宅的态度和坚持。

姑苏区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84处,其中国家级24处,省级37处。近年来,以街坊改造带动古建老宅活化利用,形成案例的就有52处宅院,像潘氏故居这样活化利用的案例,在古城保护行动中正越来越多。山塘街玉涵堂变身为苏州生肖邮票博物馆、玉涵堂运河文化展示馆;曹沧洲祠由老字号雷允上接手,再续中医药文化魅力……

“用现代的风格和理念重组古建老宅的空间,使它们在当下能够有品质地被再利用,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苏州姑苏古建保护发展有限公司总裁徐学良表示,古建老宅的修缮和活化利用,整合了古城资源、传承了历史文化、提升了人居环境,对古城保护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十年一弄,姑苏古城活化保护真韵味

姑苏古城北,踱步一条小巷,粉墙黛瓦间,抬眼就能看到那座与苏州人相伴了一千多年的“吴中第一古刹”——北寺塔。这便是久负盛名的“塔影弄”了。

十年前,“塔影入弄”没处看。而它的回归是姑苏古城“微更新”中的一幕。

始建于三国时期的北寺塔高70多米,是姑苏古城区的地标之一,稍微开阔一点的地方抬头不难看到塔影,但要让塔影入弄却不容易。

1982年2月8日,苏州市成为国家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姑苏区作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意味着必须“稳”中求“变”,必须在“古”中出“新”;意味着必须拿捏好姑苏的气韵,也不能忘了姑苏生活的肌理。借用专家的话来说,就是要让人们一走进苏州古城,就能体验到是来到了苏州而非其他地方。

要想达到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成效,就要做到坚守苏州的天际线。为确保古城整体风貌无任何高大建筑阻挡视线,古城区限高24米,14.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没有一幢10层以上的高楼。

40年来,苏州一直牢牢坚守这条天际线,北寺塔、瑞光塔、双塔以及虎丘塔之间的视觉廊道得以控制。塔影得以入弄。

塔影与弄的结合,才是真正的塔影弄。“没处看,只有老旧、破乱的巷子。”住在附近的老人徐文英说,十年前,“塔影弄”的人挤小院,少阳光,衣服总发霉,连上厕所都不方便。入弄的塔影,弄里人没处看,无心看,是姑苏古城生活化保护必须破解的难题。

市政改造进入里弄,铺设新的雨水、排污管道;一根根接通排污窨井的管道爬上了老屋的墙壁,家家户户用上新改造好的卫生间,丢弃用了几十年的马桶;弄堂口装上了安防“电子眼”,老居民又增添了几分安全感……

如今,塔影弄的街面,又添了咖啡馆,文创店,民宿……古老与现代交融,商业与生活同在,传统与潮流并存。在弄里的喝杯醇香的咖啡,望望不远处静谧的塔影,看看熙攘的街面,听一段苏州评弹,这便是姑苏的生活了。

弄堂,是老苏州生活的肌理。让一条条背街小巷“靓”起来、“活”起来了。让古城更好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积极处理好“古老与现代”的辩证关系,实现“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从来都是苏州古城保护的重中之重。微更新、微干预、微治理指的就是“有机更新”,苏式生活风貌,在一条条背街小巷中焕发生机。塔影入弄雅致意蕴背后,是老苏州人实实在在生活品质的提升,是满满的人间烟火。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原住民,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历史系教授胡阿祥认为,对古城进行以有机更新为内涵的“微更新”和以人为本的“活态保护”,印证着城市发展理念的变迁。面向未来,城市建设要统筹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有情怀风貌,也要有人间烟火,赋予古城不断自我更新发展的活力。

在仲秋的十月,不如走进一条姑苏的小巷。

十年一河,姑苏古城活化保护真内核

君到姑苏城,人家尽枕河。水是苏州的灵魂,从古至今,苏州古城一直是,“依水而筑,因水而秀,缘水而兴”,水系的完整性对古城风貌有着特殊的意义。姑苏区范围内河流纵横,河网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2.82公里,构成一个完整的水系网络。

苏州对古城风貌的保护,正是从水开始的。

1982年,苏州市政府开始全面整治城内河道水系。

2012年,10月26日,姑苏区正式成立,成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也是在这一年,苏州开始对环城河步道和沿线景观进行全面修复。到2015年年底,全长15.5公里的环城河步道全线贯通。

不管水面大小,每条河、每个湖都是姑苏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河流水质问题,不仅连着民生、连着旅游、连着经济,而且还连着城市形象、连着苏州的国际美誉度。

2017年,“清水工程”完成管网建设及修复60公里,沿河直排点整治完成平江河、临顿河等5条河道203处。2018年,水务部门又对城区46条河道摸排出的1743处污水直排点进行整治;对姑苏区辖内经多轮排查确认的沿河居民、商户污水直排点,采用“入户接管”为主、“室外挂管”为辅的形式进行污水收集,累计完成整治2800处。姑苏城内的河道陆续清亮。

《吴越春秋》记载,在公元前514年,伍子胥主持修筑阖闾城(即今苏州城),设水、陆城门各八座,内有水道相连,水门沟通内外河流。环城河对于苏州而言,不仅是护城河那么简单,更是两干多年的历史。绍定元年,平江知府李寿朋牵头镌刻《平江图》,是至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市平面图。浪漫的是,当鸟瞰今天的苏州,你会发现《平江图》中平江府的格局,与900年后的姑苏相差无几。俯瞰环城河,环城河内民居与园林、故居、街区和谐相处,粉墙黛瓦,生机盎然,河上灯光璀璨,桨声悠扬,串联一众文化遗迹,形成统一整体,是古韵的姑苏。千年水城格局得以延续。

姑苏之所以成为姑苏,改革创新奋发是精神标识、赓续古城根脉是文化内核。苏州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优秀文化遗存。苏州古城作为苏州历史文化的集聚地,至今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的独特风貌,成为世人看江南、读江南、品江南的重要窗口。 (杨竹一、苏墨、朱桂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