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上海影视服务双窗口运作 笑眯眯的他静待花开
第18版:文体新闻 2022-10-27
窗口变了地方,招牌换了位置,不变的是服务的温度——

上海影视服务双窗口运作

影视服务窗口的服务团队

“在上海拍摄有难题,就去巨鹿路709号。”过去几年,这句话已在全国很多剧组之间口口相传——这个地址,向来自全国的影视摄制组提供拍摄支持、版权交易、版权纠纷调解等服务,已经成为上海影视产业环境的窗口和缩影。

昨天,上海市广播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上海市版权服务中心同时乔迁新址,正式在位于闵行的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揭牌。原先的巨鹿路服务窗口也随之搬迁,在产业基地和中山南二路的上海数字文旅中心实行“双窗口运作”,接待的规模和能力都大大提升。“现在很多咨询类服务都转移到了线上,但我们为什么还要扩大线下窗口的规模?”协会和机构负责人于志庆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有的服务讲究的是温度,线下沟通所体现的服务质量,是难以取代的。”

两个窗口 提升深度广度

位于巨鹿路709号的影视服务窗口,堪称上海影视服务的金字招牌,曾被国家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称赞为影视服务的“全国第一块牌子”。由于整体规划的需要,这个服务窗口前不久随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政务服务中心一起搬迁到了中山南二路2419号的上海数字文旅中心。

昨天下午,记者在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现场看到,服务大厅宽敞明亮,窗口多达七个,包括了行业协会的服务窗口、影视摄制服务机构服务窗口、版权服务中心服务窗口、版权纠纷调解中心服务窗口、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服务平台服务窗口、法务咨询窗口和文化金融服务工作站服务窗口。

“办公条件改善之后,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如何拓展服务广度、提高服务深度,拿出了办公区域里最大的面积、最好的位置,来打造‘第二服务窗口’。”于志庆介绍说,“双窗口运作”可以让更多的服务内容得以直接呈现,让有需求的单位一目了然,更方便了服务对象,“像很多摄制机构、单位都在郊区运作,他们可以任选一个方便的点,就近办事。”

“剧组保姆”始终用心悉心

如今服务窗口的“材料提交”功能已经大幅弱化,不过,在于志庆看来,线下窗口的沟通效果,也是程式化的线上流程所无法取代的:“服务的根本,还是人,很多问题尤其是咨询和纠纷调解,线下的交流更能释放善意、体现用心程度——服务的温度,才是‘上海服务’能成为品牌的精髓。”

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透露,疫情对影视产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原本热闹的剧组拍摄服务,今年确实减少了很多,“但需要我们提供服务的单位也还不少”。北京一家剧组,此前已经在英国拍完了三分之一的内容,剩下的内容需要在国内城市完成,“他们特意来找我们咨询政策、拍摄环境,甚至连上海的文化发展基金扶持怎么申报,事无巨细都在问我们。”耐心和细致的解答,让上海成为他们拍摄的第一选择。

剧组《人生·路遥》同样在上海感受到了服务的温度。今年春天,在上海疫情封控期间,剧组特别感受到了这个“剧组保姆”的关爱,让他们意外和感动的是,考虑到各地疫情防控政策的差异,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在他们结束上海拍摄工作前,主动联系了陕西省影视摄制服务中心,提前为剧组的转场拍摄做好准备工作,针对包括剧组人员人数、所涉及的拍摄地、初步的拍摄计划、场景置景方案和疫情防控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多次细致的沟通联络,以确保剧组落地能够快速顺利地进行拍摄。

在影视产业遇到困难的当下,服务更是重中之重。一位窗口接待人员还告诉记者,在机构发布搬迁公告后,特别延迟了一个月才正式搬迁,“虽然发了公告,但为了防止有剧组没及时看到扑空,我们安排了值班人员留守”。这个小细节,或许正是上海服务能形成品牌效应的最好佐证。

本报记者 孙佳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