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亲历者 身边的健身设施越来越多了 “只要孩子想练,我就开心”
第11版:文体新闻/体育 2022-11-03

“只要孩子想练,我就开心”

记普陀区青少年体校佩剑教练徐琳

徐琳(右)指导孩子训练

下午3时半,普陀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击剑房,剑与剑清脆的击打声不绝于耳。由于放学时间不同,佩剑教练徐琳在这里等每一个参加训练的孩子,一直到晚上7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私人俱乐部的教练,工资会比基层教练翻三四倍不止,但徐琳18年来始终耕耘在基层一线,她说:“我们去学校主动选才,给家长和孩子普及击剑项目,还担负着给上海输送青训人才的重任,这些都是没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人生选择题 坚守

人生,就是在不断做选择题,徐琳说自己是那种一旦选定了,就会脚踏实地,将眼前的事情做好的人。

16岁,徐琳就面临人生第一个选择。练了4年重剑的她,成绩平平,1998年上海成立了女子佩剑队,是专心读书,还是改项佩剑?徐琳觉得这道选择题不难,她决定接受新挑战。仅仅1年后,上海女子佩剑队成了全国冠军,很快徐琳和队友入选国家队。

选择不难,但要坚持下去不易。在备战国际赛事的关键节点,徐琳先后两次受伤,最终没能在国际赛场展现自己。带着这份遗憾,徐琳22岁退役后,去到普陀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当了一名普通的基层教练。她相信,一定能培养出比自己更出色的运动员。

面对好苗子 动情

“她比我当年厉害。”提起已入选国青队的刘彬淑,徐琳有很多感慨,“她刚入队时,是一个看上去不怎么起眼的孩子。”中间有个小插曲,练了一阵子,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刘彬淑一家搬去了外地。没想到一年后,父母又将女儿送回了徐琳手里。原来,刘彬淑认定了要练佩剑,但在外地找不到好教练和俱乐部。为了佩剑,全家又搬回上海,那一刻,徐琳便告诉自己,冲着她这股劲儿,一定要好好培养。

“她平时看上去文文静静的,但在训练时,特别有拼劲、有韧劲。她家离少体校距离非常远,但无论刮风下雨,都会早早到达训练场地。训练时从不偷懒,不折不扣地完成每一项训练要求,回家后还自我加压,反复回顾动作要领……”

去年全运会,比赛刚开始不久刘彬淑的脚踝就扭伤了,但她强忍着疼痛坚持,在她的带领下,上海女子佩剑团体冲进决赛,创造近几届全运会最好成绩。“她最后是凭意志品质坚持下来的,我听说后差点落泪。”徐琳说。

自己当运动员时很少落泪,反倒是当教练后,徐琳会因为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快乐和挫折而动情。

全身心工作 值得

教练这份工作几乎占据了徐琳的整个生活。一周训练6天,每年只有春节放4天假。“我从来不给自己放假,也不出去旅游。”甚至在休产假期间,她也心系训练,“只要孩子想练,我就开心。”

徐琳说,佩剑的技战术一直在更新,她也一直在自我学习。前几年全国联赛,她自费带队比赛。“从早上7点到晚上9点,我一直在各个赛场指挥,虽然很辛苦,但看到家长支持、孩子积极性强,我就觉得很值得。”

队里有不少来自甘泉外国语学校的孩子,为了备战市运会,徐琳每周二到学校给孩子们开小灶,在体育课的时间,孩子们到她这里报到,她一对一带训。

去年的上海市击剑锦标赛,普陀区佩剑位列全市总分第一,徐琳本人则连续两年获得上海市精英系列赛优秀教练员称号。“我练重剑时参加过市运会,当时运动员没现在那么多。”徐琳说,“今年市运会,击剑共有48个组别,其中佩剑就有16个组别,包括个人、团体、男女单项等比赛。无论最终成绩如何,击剑运动对孩子们的人生会有深远的影响,培养了他们的体力、脑力、意志品质……”本报记者 陶邢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