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7日 星期一
灵感现于桌布  梦想始于顶科
第7版: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2022-11-05
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明日开幕

灵感现于桌布 梦想始于顶科

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徐政和院士向在桌布上写下思考的小科学家们竖起大拇指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一张桌布,会走出怎样的一生?

铺平在餐桌上,沾满油渍后被理所当然地扔进垃圾堆;抑或是在需要时铺在会议桌上,又在闲暇时在角落里落满尘灰。

它应该想不到吧?自己有一天会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盛会的珍贵藏品。它不是书写的最佳载体,但围坐的人们乐意在它身上留下墨宝。

在人们心中,随时随地冒出灵感,随笔写下一串串代码,是科学家们的独家形象。电影《美丽心灵》里就有经典一幕:数学家约翰·纳什在没有纸的情况下,在小卖部橱窗上写下博弈论推导公式,也正因这随笔式的灵感记录,他与未来的美丽妻子第一次相遇。

用一个形象来概括走到第五年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有无数种选择:未来之城的滴水湖畔、充满哲思的莫比乌斯环……但相信很多人会脱口而出,桌布。他们说,把思想写在桌布上,把梦想撒向世界各地。

台上的有形桌布

留满科学思考

有些记录,是永恒的。

满是字母、箭头、流程图甚至是漫画的洁白桌布,一次次印证了大会主题“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背后的深意——无论国界、年龄、研究领域,科学之光足以照亮世界每个角落。

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人员流动、国际交往受阻;单边主义、反全球化恶潮汹涌,科技封锁成为了遏制别国发展的武器……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十字路口,这道光无疑更加宝贵。

有诺奖得主拿起马克笔,工整地写下英文单词evaluation——这是对未来科学发展的思考,既带着评价的本意,亦有权衡的寓意;有后起之秀写下“我们要世上再无不治之症”——是对自己未来人生的规划,对人类目标的向往;两度摘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巴里·夏普莱斯最爱在桌布上写下化学分子式——这和他留给论坛的三句不离本行的形象十分相符……云朵遇上原子运动,量子碰上水分子,基因组“碰瓷”失眠症……桌布的四周,坐着专业背景“风马牛不相及”的顶尖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家们,这些在以往的科学论坛上不太可能相遇的科学家们,却在“桌布”旁擦出曼妙的化学反应。

去年的科学T大会“上课铃”一打响,“辅导员”姜雪峰就提醒同学们,桌上有马克笔,欢迎在桌布上尽情挥洒——这是论坛特意为小科学家们设置的“彩蛋”,鼓励科学后浪们“乱涂乱画”,勇敢表达。望着年轻的身影,这位元素周期表青年科学家“硫元素代言人”一定记得,自己也曾和三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同坐一张会议桌,从前辈的身上看到了共同的气质。“科学的初衷并不是拿奖,而是探索未知,当他们从容地、不知疲倦地朝着一个目标去攻克科学难题时,反而得到了整个科学圈的认可。”

后来,“桌布论坛”慢慢演变成科学T大会,成为每届顶科论坛最令公众期待的环节,通过不同代际之间的对话交流,共同探讨科学教育,感受科学之美。虽不再冠以桌布之名,但论坛“扶持青年成长”的使命,以及对科学的尊敬、对人类命运趋势的思索,却是一张张满是“涂鸦”桌布所定格的。

心里的无形桌布

刻下科学箴言

尽管没有写在有形的桌布上,但有些回忆,是刻在人们内心深处的那张无形桌布上的。

“我们为什么花这么大力气推进基础科学?不为金钱,也不为荣誉,就为了一个宗旨,想要为人先的愿景。”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迈克尔·莱维特在去年论坛开幕式上的开场白,让人至今印象深刻。

在那次主题演讲中,迈克尔·莱维特晒出对新冠疫情走向的研究。这位留着爱因斯坦标志性发型的生物物理学家,一天天数着世界被这场磨人的疫情阻断的日子,把全球每天感染病例数据汇总计算,绘制出了全球病例数增长函数表,以便精准判断疫情的发展变化趋势,供政府决策参考。这动人的场景让人们看到,一群心系人类命运的科学家,始终戴着科学滤镜应对挑战,给出科学解决方案。

哲学史上有两个经典的比喻,一个是“密涅瓦的猫头鹰”,总在黄昏中起飞;一个是“高卢的雄鸡”,常在黎明时鸣唱。顶尖科学家又何尝不是呢?论坛有个永恒的主题:“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这是论坛不懈努力以期达到的愿景,而这,正需要“最强大脑”对人类命运发展的担当。

“在基础科研领域,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更加不可或缺。”“科学一直都有国际属性,科学家们一般都互相分享点子。”“科学重在合作,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这三句话,分别出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谢尔登·格拉肖、朱棣文和米歇尔·马约尔。这些话语背后,是五届论坛倡导国际合作的不遗余力。

“现在远不乐观,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解决,即便未来没有灾难”,这是第三届论坛映在开幕式屏幕上的一句话。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已进入“大科学时代”,全球开放、协同创新成为一种必然。顶尖科学家们说,没有面向全球的开放、没有国际协作,就无法通达科学新发现的彼岸!

去年首设的“她论坛”,让一位留着齐耳短发、衣着朴素却说着流利英文的老太太“出圈”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在发言中讲到了女性面临的职场困境:“男女平等并不意味着要让女性比男性更强,而是平等享有机会。但事实上女性要承担家庭负担,要照顾小孩和老人,女性并不容易。”她也讲到了女性要努力去打破天花板:“如果你想要一样东西,就要勇敢地去争取它……你要展示你的能力,只要我们女性努力做得更好,女性的地位会越来越高。”

叶先生的这番话,让听着居里夫人故事长大的姑娘们,有了新的动力和偶像。今年的“她论坛”上,中科院院士朱美芳说,去年自己在线上听了叶先生的演讲,当时一同聆听的女生们都“炸开了”。而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也让女性科学家们不为人知的一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论坛的巨大桌布

包裹累累硕果

当第一届顶科论坛在滴水湖畔拉开帷幕时,一张巨大的洁白桌布在这片科创的热土上徐徐展开。顶尖科学家们在空白的“桌布”上许下的美好愿景与浪漫遐思,如今一一兑现。

今年9月,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在上海揭晓。自上一届论坛宣布创设,这项诞生在上海、面向全球科学家的大奖,就格外引人注目。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在宣布独家捐赠顶科协奖时说,这是对人类科技一笔永久性“公益投资”。这是一个以上海为起点、中国为基地的全球性大奖,“鼓励更多人在科学领域做更多‘难而正确’的事情”。

本届顶科论坛,首届顶科协奖的两位获得者迈克尔·I·乔丹和迪尔克·格尔利希也来到了现场。除了参加颁奖典礼外,也将在顶科协奖获奖者讲堂等论坛系列活动中展现大师风采。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前主任杨卫感慨,像顶科协奖这样的高水平科学大奖的设置与颁发,具有极强的示范引领作用,既可以昭示学科发展新方向,也为青年科学家成长树立了灯塔。

就在本届论坛正式开幕前两天,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场在临港新片区启用,集聚全球顶尖科学资源的科学社区正从蓝图变为现实。而科学社区另外一项核心内容——总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国际联合实验室,也正在抓紧建设,计划将在2023年下半年竣工投用。

更令人充满期待的,是将充分承接顶科论坛“溢出效应”的国际创新协同区。预计到“十四五”期末,这里将引进建设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科学家工作站30家以上,集聚各类人才3万到5万人,充分展示创新涌动、活力迸发、开放包容、低碳韧性的创新策源核心区、智慧城市示范区和上海新城示范样板区。

如果说基础研究的交流与国际合作,是顶尖科学家参会的原动力;那么小到论坛筹备,大到疫情防控,中国体现出的高效,则是论坛吸引顶尖科学家成为“回头客”的强力助推器。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没有缺席过一届线下论坛,他曾评价,可能现在只有中国有这样的能力来举办这样一场科学盛会。

成立世界顶尖科学家发展基金会、创设首届青科委员会、启动“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在论坛桌布上写下的每一笔都为中国科学家尤其是青年科学家们提供了更多可能。

“上海目前的科研条件是顶级的,能够很好地实现它的使命。”罗杰·科恩伯格充满信心,“我相信,通过开放的互动交流,顶尖科学家协会的相关项目,一定能产生世界性的影响力。”

以“科学向新,共创未来”为年度主题的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明天将正式拉开大幕,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跨越12个时区的60位顶尖科学家应邀以线上或线下形式出席论坛。这一次,论坛的巨大桌布上又会添上哪些神奇之笔?

本报记者 郜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