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瑢
风刮一夜,满耳落叶的簌簌声。清早睁开眼看到久违的湛蓝晴空,不禁心情大好。
推窗向楼下探看,有人倚在大门边聊天。苍白的脸在阳光下自带一层金芒,不知在说些什么,是完全听不懂的方言。
谁家的窗子大敞开,有个女音清丽嘹亮,唱的竟是山西民歌《交城山》。久违的乡音倍感亲切,屏息凝神细听,“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不浇那个交城它浇了文水/交城的山里没有那好茶饭/只有莜面栲栳栳还有那山药蛋……”
猛然间想到了本地著名的小吃“莜面栲栳”。晋北地区有句俗语,“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白面饿断腰”,是说饭食中用黏米面做成的糕最耐饥,莜面次之,白面最不抗饿。
莜麦即燕麦,也称油麦、玉麦。燕麦片实则为莜麦未经脱皮压制加工的一种营养品。北方高寒,因种植地域不同而叫法迥异,故而导致有人误以为这是两种食物。
莜麦脱壳碾成粉即为“莜面”。莜面低糖、高蛋白质、高能量,其脂肪含量是小麦、大米、高粱、荞麦、黄米五种粮食的数倍,其释放的热量等同于猪肉或肥牛;且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可清目降脂,美容减肥,降胆固醇。此言绝然不虚。
莜面在山西,是百姓人家饭桌上的家常吃食,巧妇可以做出十几二十种花色各异的美味,而“莜面栲栳”首当其冲。
栲栳要想做得好,关键有三,沸水和面、快速打卷、火候掌控。
幼时记忆中,每次吃栲栳准是奶奶和面。我站在一旁看奶奶将滚沸的水注入面盆。就用手指搅拌,且浇且搅,且搅且浇,看得我双眉紧蹙,心揪起来。不烫吗?咋不烫?老皮老肉不觉喽。
莜面很快变成絮状,看盆里的干面所剩无几,把面絮与干粉充分揉合,制成面团。奶奶和面讲究“三光”,即盆光手光面光。然后以湿布蒙盖,使其“醒一醒”。一刻钟后再次揉面,揪小团,搓成长条,切分成更小一些合适的面剂。将面剂逐一用拇指按扁,置于掌心用适宜的力度向前快速推压。面剂子随即成薄片状。接着以食指结合拇指,将面皮的一端揭起,将食指缠绕,再抽出食指,讲究手速,越快越好。此时的面皮则形成中空竖立的柱体,这便是栲栳栳。
上笼隔水蒸。必须得是猛火。蒸一刻钟左右。时间与火候十分关键。蒸得时间太久,栲栳会软塌,难以成型。但若蒸得时间不够,则栲栳嚼起来不劲道,口感欠佳。
蒸栲栳的同时调制蘸料。提前泡好的黄花菜、黑木耳、胡萝卜切丝或切丁,番茄切块。热锅冷油,鸡蛋打散后入锅快速翻炒,将炒蛋尽可能夹碎,盛出备用。葱花入油锅爆香,放入备好的各种菜码猛火快炒,是为使其断生。加适量水大火煮开,加盐少许,待等汤汁收至浓稠时将蛋碎倒入,稍加搅拌,最后滴几滴本地胡麻油。
栲栳已蒸好。打卤上桌喽。莜面特有的香气,一团一团,四溢开来。如若是在冬天,屋里雾气腾腾,屋外北风猎猎。窗玻璃上的冰花盛开,父亲正在书房里习字,冷不丁冒出一句:“莜面抹辣子,香坏王瞎子!”
忽然想起一件事。有年去某地出差,见路边一家饭馆的招牌上赫然写着“莜面烤姥姥”,心下一凛。
仅几字之差,纠结这店家的莜面跟“姥姥”有何关联?且还要将其烤了。真比那母夜叉孙二娘还要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