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3日 星期日
上马鸣枪 申机勃勃
第14版:文体汇/聚焦 2022-11-27

上马鸣枪 申机勃勃

上马今晨开跑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陪跑员陪着视障跑者

今晨7时,2022年上海马拉松准时鸣枪起跑,18000名跑者“跑过风景跑过你”。在经历了2021年的暂别之后,今年26岁的上马如约而至,上马给今晨的上海带来一份活力。

一个人的上马

熟悉马拉松的人都知道,这项运动从来不是年轻人的专利,不少高龄跑者同样爱它、征服着它,童元文就是其中一位——今年78岁的他,已经跑了90多个马拉松,他的目标是跑满100个。

童元文是退休后才开始跑步的,“一开始我只是自己跑,每次就跑5公里左右。后来认识了一些跑友,在大家的引荐下开始参加比赛。”童元文说,2008年的上海半马是他的赛道首秀,“当时我已经64岁,家里人担心,所以只跑了半程马拉松。原计划跑进2小时,到终点时一看计时器,成绩是1小时45分。”

让童元文信心倍增,2009年他再次踏上上马赛道,这次报了全程,也是他人生中第一场全马,3个月的备战换来3小时55分01秒的好成绩。“此后就一发不可收,第二年跑了大连、北京和上海,第三年跑了厦门、拉萨、黄果树、杭州,反正一年比一年多。2013年开始出国跑,柏林、雅典、以色列、波士顿……”如今在童元文的手机相册里,几乎都是奖牌照片、成绩证书和他在世界各地参加马拉松的留影。他也感慨地说,跑步给自己带来了健康,也带来了快乐,让自己变得更年轻了。

跑了90多个马拉松,童元文的全马最好成绩是3小时35分,用圈内术语来说,他绝对算是一位“严肃跑者”了。不过童元文说,他的梦想是挑战100个马拉松,这次跑上马不苛求成绩,安全健康完赛最重要,“好好享受运动的快乐吧”!

像童元文这样上了年纪的跑者,在每一年的上马赛道上都能看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不仅见证了上马的成长,更身体力行地诠释着永不放弃的上马内涵——只要坚持不懈,每一个跑完全程的人都是赢家。

两个人的上马

对于上马,跑者邹春梅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她的首个全马就是2020年的上马,那一年也正好是她和丈夫陈云结婚20周年,于是两人在上马赛道上来了一次浪漫的“奔跑520”,“我们用520的配速跑完全程的,用这种方式作为相伴20载的一种纪念,挺有意义的”。

邹春梅透露,如今只有75公斤的丈夫陈云,七八年前还是个100多公斤的大胖子,为了他的身体健康,她就督促他跑步减肥。跑着跑着,陈云爱上了跑步,体重也减下来了,跑过的马拉松也多了,5年里跑了30多个马拉松。一开始,邹春梅并没有陪着丈夫一起跑,直到2020年初才开始认真跑起来。“有时我陪他去外地参赛,就想着什么时候能够两人一起跑,而不是只作为一个旁观者。”邹春梅说,在上马跑道上两人也体会到生活中那种相濡以沫的感觉,“他成绩好,是牺牲了时间来迁就我,一直陪在我身旁,最后我们以520的配速完赛。”而说起和妻子一起跑马拉松的意义,陈云的回答言简意赅:“就是相互陪伴嘛!”

上马就像一把锁,锁住了夫妻俩20年的感情。在上马顺利完成自己的第一个全马后,邹春梅开始规划起未来的“二人马拉松”,可让她没想到的是,因为疫情,那次上马之后至今,两人只跑了一个无锡马拉松,今年的上马是她的第三个全马,“一开始有些忐忑,不知道上马会不会被取消,等待赛事最终确定,才放下心来。”

如今,邹春梅也成了一位忠实的跑步爱好者,她平均每周跑步5次,三年跑下来,在今年上马举行前一天,跑量正好达到一万公里。今年的上马,夫妇俩一同从B区出发,两人没想着要创造最好成绩,只要携手安全完赛就好。“我老公原来的目标是在50岁之前跑满100个马拉松,本来之前已经完成了30多个,后来受疫情影响,这三年都没有几个马拉松比赛。”邹春梅说,如今上马如约回归,相信未来也会越来越好,“我们两个人将会继续一起跑,跑遍全国,甚至跑遍世界。”

一群人的上马

没有光明,依然奔跑,你就是我的眼,让我看到光明和希望……这次上马,有一群包括马神鹰在内的特殊参赛者,他们就是来自“黑暗跑团”的脑瘫、视障和听障跑者,这些人在陪跑员的帮助下,成功踏上了上马赛道。

32年前,马神鹰的母亲身怀三胞胎出现早产,她和弟弟妹妹一出生即被放进暖箱,最终由于过度吸氧导致三人全部失明。32年后,自强不息的马神鹰成为某高科技公司员工,而她的另一个身份,则是“黑暗跑团”的一员。每周一次,在陪跑员的带领下,她和其他团员一起奔跑在徐汇滨江,听风穿过身体的声音。今天,上马举办日,也是马神鹰的生日,她勇敢地站上了上马赛道,挑战个人首个马拉松,作为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其实在2021年,我就想挑战一下全马,但因为疫情上马没有举行,于是在我生日那一天,我和陪跑员一起跑了一个全马。”马神鹰说:“如今,我终于真正跑了上马,心愿达成了。”

“我们通过建立陪跑者与视障跑者沟通的渠道,改变社会对视障群体的偏见和歧视,促进跑道无障碍,人心无障碍。”黑暗跑团创始人蔡史印介绍,黑暗跑团成立于2016年,初始团员均为盲人,此后逐渐有听障人士、脑性瘫痪和孤独症患者加入,“参加马拉松是帮助他们平等融入主流社会的机会,特别是很多视障跑者之前从来不运动,自从跟着我们从徒步到跑步再到参加马拉松,完全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甚至人生”。

蔡史印说,黑暗跑团从2016年开始参加上马,今年已经是第六次,而这次将有1名脑瘫、9名视障、16名听障跑者和60多位陪跑员参赛,其中1名脑瘫和7名视障跑友都是首马,“其实每年的上马,都是我们跑团最大的节日,全国各地的跑友和陪跑员志愿者们聚在一起,大家一起分享战胜自己的喜悦”。

除了马神鹰,63岁的老穆曾是一名癌症患者,也是一位视障人士,他已经跟着黑暗跑团完成了十公里、半马,这次也在陪跑员的帮助下冲击上马全马。他说:“跑团就是我们难道家,陪跑员就是我们的眼睛,我们一起跑向光明。” 本报记者 李元春

上马冠军

男子组冠军

杨绍辉 (2小时16分04秒)

女子组冠军

张德顺 (2小时28分17秒)

记者手记

一份活力 一种韧劲

今年上马的参赛者何翌说,自己是个幸运儿,因为今年上海两大最重要的赛事他都参加了,“水里有上艇,陆上有上马,能参加这两大赛事的人,还不算幸运吗?!”

何翌曾是一位专业赛艇运动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获得第七名,退役后他来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当老师,并率领学校的赛艇队参加了10月底的上海赛艇公开赛。而这次的上马,也将成为何翌的首个全马,“普通老百姓也确实需要有这样一个品牌赛事的激励,能让我们对未来抱有信心,因为毕竟疫情总会过去,正常的生活总会回归。”

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不仅改变了世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交习惯,也给举办上马这样大型的体育赛事带来巨大挑战。但是民众对运动的热爱、对梦想的追逐不会停息,大家希望看到城市街头奔跑的身影,因为那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个体,也是一团团可以照亮其他人的火炬。最终,2020年,上马举办,成为当年全球唯一保留大众名额的白金标赛事;今年,上马回归,也让世界再次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的软实力。

众所周知,马拉松所蕴含的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独特气质,能够潜移默化地重塑城市精神和文化氛围,让城市更具动感和活力。而在这个深秋,在上海,上马闪耀重启,并用韧性、治愈和活力来塑造城市的精神气质,这是信心的传递,这是活力的共鸣,足以令人振奋。疫情要防住,但生活的河流仍需要奔流。上马的举办,已经不只是一场马拉松的狂欢,它更像是一缕自信的光芒,洒在每个人心中。

疫情之下,城市在奔跑;城市之中,无数人同行。一个个“奔跑”的个体,最终会汇聚起一股磅礴的奋进力量,奔向明天。

李元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