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京剧院的会议室,长长的会议桌上铺得满满当当,九大本剪报册记录了近70年里各大媒体对京剧的报道,一套又一套京剧演出节目单、京剧脸谱火柴和扑克牌等衍生品看得人眼花缭乱。85岁的上海老人胡国璋日前将毕生收藏捐赠给上海京剧院,他说:“这些东西交给你们,我就放心了,圆梦了。”
胡国璋平日酷爱读报、剪报,也是忠实的京剧戏迷,此次他捐赠的藏品中有大量上海京剧院以及京剧主题的珍贵资料,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仅天蟾逸夫舞台的各版本宣传册、演出预告就有四五十份,还有《智取威虎山》《杜鹃山》《海港》等经典剧目各时期的曲谱和宣传册,比如《杜鹃山》,不仅可以看到史依弘新近演出的版本,更可以看到1971年10月北京京剧院试验演出的那时还叫《杜泉山》的节目册。
每一本剪报按人物分门别类,其中有两本专门记录上海京剧院的名家名剧。所有剪报均剪裁工整,报纸背面手写标注了时间、版面等信息。一张泛黄的上海市戏曲学校京昆演员班实习演出说明书上,有几行当时的少年姓名,其中就有如今是上海京剧院院长的张帆,以及名角史依弘、严庆谷。
胡国璋退休前是一名教师,退休后便一心扑到京剧老物件的收集整理中。他喜欢逛普陀区的聚奇城,每逢周五上午,这里的地摊上总能淘到好玩意。像法语版的《智取威虎山》、上海戏曲史料荟萃刊物、1970年10月《红灯记》中李玉和为封面的解放军画报特刊,都是在地摊上买来的。
胡国璋对艺术收藏持之以恒的热爱和对上海京剧院的深切情谊,令张帆十分感动。张帆表示,老先生的慷慨捐赠让上京如获至宝,他的收藏能帮助上京青年员工了解剧院历史,了解整个上海京剧的发展情况,剧院艺术档案室的工作人员会郑重收下并精心整理入档,非常感谢胡国璋对剧院几十年来的支持和厚爱。本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