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厢成了“肌肉男”的秀场 种楠 摄
听说鲁迅公园有老人爬铁门的不文明现象,他凌晨3时去蹲拍;坐公交遇上残疾人,刚刚还在座位上交谈的年轻乘客立即“装睡”,他便举起相机“咔嚓”记录下来……40多年里,摄影师种楠背着“长枪短炮”,行走在上海的街头里弄,记录着城市的人生百态。近日,他的100幅街拍作品入选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东方法治文化百宝箱》,其中许多作品曾在本报刊登。
这本普法画册只有“小人书”大小,当中100幅街拍被分为轨道交通、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等20个类别,每页一张照片,配上一针见血的小标题,让人读来妙趣横生。种楠说:“我拍的照片,要让大家看见,引大家反思,才最有价值。”种楠的心愿,与该丛书编委会选中他的原因不谋而合,负责人包志勤说:“种老师的照片‘会说话’,能真实反映社会面的各种现象,非常‘接地气’。”
种楠作品“接地气”,是靠一双脚走出来的;“会说话”则是多年磨炼出一双慧眼的结果。书中的100幅街拍,是从他近40年积累的上千幅作品中选出的。他的住处到新民晚报社一个半小时的路程,有三条路线可选,他每天5时半起床,随机选择一条路边走边拍。“一双崭新的皮鞋,两个月就穿坏。”种楠透露。不管去哪里,他一定带着相机。那张乘客装睡不肯让座的照片,就是他坐公交时巧遇并抓拍下来的,获得不少奖项。
之所以选择看起来最不稳定也最辛苦的街头摄影,种楠说:“这种不确定性、不可复制性正是街头摄影的魅力所在。你看我的作品,几千幅也没有重样,因为拍不到一模一样的瞬间。”种楠将对城市的爱、对生活的爱、对摄影的爱,尽数拍进作品,记录着一个个平凡又精彩的故事。
如今,种楠背上的“装备”也从胶卷相机,变成轻便的数码相机、智能手机,“很多传统报纸都要向新媒体发展,街拍也从静态照片升级到视频。视频我也能拍,我会一直拍下去。”本报记者 吴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