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祖孙三代晚报读者冒雨赶到活动现场,讲述与晚报的情缘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风冷长河雨淅淅,嘉定登龙情切切。今天上午,新民晚报联合上海邮政App“订了么”开展的便民收订暨“新民晚报读者服务日”活动在嘉定区清河路嘉定镇街道双拥广场(登龙广场)举行,现场虽然风冷雨淅,但读者依然情深意切。一位顶风冒雨来到现场的读者坦言:“一直订阅新民晚报,搬到哪新民晚报订到哪。”
一早来到现场的读者张闻晓今年已83岁。一眼看到活动现场的新民晚报订阅点,就自言自语:终于找到了!原来,他住的地方离登龙广场还有一段路,前几天得知今天将在这里举办活动后,就决意过来。
“我一路走,一路问,就是为了到这里订新民晚报。”张闻晓说,他以前住在普陀区长风公园边一个小区时就订新民晚报,这几年搬到嘉定居住后,继续保持着订阅新民晚报的习惯,“新民晚报内容丰富,文字接地气,我喜欢看,不管我搬到哪里,都会继续订下去的”。
同张闻晓一样从中心城区“订”到嘉定的还有82岁的读者钱奎真。他穿着雨衣赶到活动现场并告诉记者,他原来在长宁区一个研究所工作时就开始订阅新民晚报,在嘉定居住后,依然每天看新民晚报,“我每天都要把报纸从头看到尾,至少要看一个多小时——看晚报既能知晓国家大事,也能了解民间小事,看着看着,生活就充实丰富了,就不会与社会‘脱节’了”。
而另一位82岁的读者周鹤林,不但自己来,还带着老伴、儿子和12岁的孙子一起赶来现场。“我们三代人都来了。”周鹤林是上海本地人,他说,原来上学时就订阅新民晚报,到安徽等外地工作后,就把新民晚报订到了外地。“那时,虽然要隔一天才能收到新民晚报,但只要能收到,就非常开心,新民晚报是上海的‘符号’,一直帮助我了解上海,每次看到新民晚报,就特别亲切。”回到上海后,周鹤林继续订着新民晚报,他的家人也跟着他一起看新民晚报。与他所说一样的是,其12岁的孙子表示自己也经常看新民晚报。
活动现场,即使下雨,90岁的王立霞也久久没有离去。她说,儿子、女儿、女婿等晚辈看到她很喜欢新民晚报后,就投她所好,抢着为她订。“看新民晚报能了解时代,增长知识,增加与其他人交流的话题,与晚辈交流起来也没什么代沟,更能帮助我养生,帮助我远离老年痴呆症”。
记者在现场采访也了解到,嘉定的文化氛围浓厚,文化大餐既“接地气”,又“高大上”。其中,遍布12个街镇的公共文化设施就有400多个。而“我嘉·邻里中心”,已建成14个。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要建66家“我嘉·邻里中心”。
本报记者 罗水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