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生活圈,在恰到好处的半径里,定义了理想的生活。
在徐汇区的田林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范围内,既能解决一日三餐、菜市场、超市、卫生站等生活“刚需”,还能找到健身房、咖啡店、影剧院等,满足休闲需求的同时又提升了生活品质。幸福生活如何定义?每个人的答案或许都不一样,对家住田林十一村的刘丽峰来说,是居住社区的人性化发展带给她的便捷:日常生活所需的,皆在15分钟生活圈内。
小细节 大民生
以“我”为中心,以15分钟为时间半径画一个圈,都有些什么?答案就藏在小而美中。
疫情前,全职妈妈刘丽峰的生活是这样的。早上,步行三四分钟送二年级的女儿去田林三小上课,然后到离家不远的盒马超市或附近菜市场逛逛。忙完了,换上轻便的鞋子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健身房跑跑步。晚饭后,一家人到钦州路上的“花开蒲汇塘”边散步,这个由花鸟市场升级而来的“田林小滨江”,在刘丽峰看来“很美很惬意”:“中秋那天,女儿还特意穿上汉服,一家人一起去河边赏月。”在距离小区不到10分钟路程的华石路上,有装修一新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小毛小病就在这里看,周末还有养生茶可以喝,社区卫生服务站就是我们家门口的健康‘守护站’。”刘丽峰笑着说。
2019年,上海全面推动“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以15分钟步行范围为空间尺度,配置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各项功能和设施。围绕“15分钟生活圈”项目,徐汇区各个街道重新划片区,更加精准对标15分钟生活圈提升要求。田林街道将辖区分为田林、新苑、爱建、千鹤和吴中5个片区,推动多中心功能融合、一站式载体建设、多点位服务互补,将一处处点睛之笔渗透城市肌理,努力使每个居民都享受到15分钟生活圈“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生活乐趣。田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赞赞告诉记者:“15分钟生活圈是针对社区生活设施建设的‘痛点’而来,直奔市民的日常生活所需,既有实体门店的便捷,也要即时零售的数字化助力;既需要大型商圈的繁华与时尚,也依靠街边小店的个性化与烟火气,最终体现高品质社区服务功能。‘小细节’里体现的是‘大民生’。”
小心愿 大惊喜
15分钟,差的不是时间长短,而是一种生活的品质,是一份人生的从容。城市中的一个个“生活圈”,就如一个个细胞一样,只有细胞有活力,城市才会更加有魅力。
住在蒲汇塘河边爱建园小区的顾老伯,搬来已经10多年了。曾经,家门口的河道非常脏,“随着上海一江一河,徐汇加一‘塘’的整治,两年前河水清了。”顾老伯的第一个小心愿“让河水变清”两年前已经实现。之后顾老伯又惊喜地发现,河对岸原先密闭的高墙消失,变成了敞开通透的围栏,曾被花鸟市场商户搭建的房子也不见了,空地已成一片绿植和花的“海洋”。顾老伯的第二个小心愿“绿地增加、河岸打通”也实现了。不仅如此,蒲汇塘边还打造了一个滨水景观与公共空间融合的社区生活新场景“花开蒲汇塘”。对已年迈的顾老伯来说,15分钟社区生活圈有了更清晰、更具象的模样:10来分钟可到党群服务中心学书法,找老伙伴聊天;社区事务受理中心也不远,病历卡可以当场换新,孩子找工作也有专窗接待登记。老伯说:“过些年打算去敬老院,我打听过了,周边有各种档次的可选择,丰俭由人。”
大城小圈,田林街道在“15分钟”这个细小刻度上反复研磨,不断拓展,更以此生动践行“人民至上”重要理念,激活社区的每一个单元细胞,为幸福加码。“从这些小而美的15分钟生活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越来越丰富多彩的家门口生活,更看到一种延续城市人文历史脉络的生活方式,而这也是一座人民城市所应有的样子。”王赞赞说。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