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3日 星期五
儿子推着妈妈来打针 固定点+小分队  为老人接种疫苗 上海农商银行坚持“人民金融” 践行“消保为民”
第5版:上海新闻/专版 2022-12-12

固定点+小分队 为老人接种疫苗

从明天零时起,相关部门公布,将下线“通信行程卡”服务,标志着防疫措施进一步优化。在上海各社区,除了常规疫苗接种点外,有的采取“固定点+小分队”等服务方式,为高龄老人等上门接种,打通老人接种疫苗的最后一公里。

浦东新区

社区为九旬老人上门接种

“这几天,随着防疫政策的变化,不少老人或家属来社区了解接种疫苗的情况,有九旬老人也来预约。”今天,浦东新区金杨新村街道罗山一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侯海燕告诉记者。自从防疫“手势”变化后,社区加大了接种疫苗的宣传,一些市民从观望状态转为主动预约。

她告诉记者,上周,有一对九旬老夫妻预约接种,社区特地为他们安排了上门接种。两位老人一位95岁,一位92岁。老人的儿子从海外归来,主动联系社区希望为老人接种疫苗:“这样我再去国外也可以安心一点。”

为了确保老人身体安全,当天接种疫苗后,医护人员在老人家门外走廊等了近半小时,看到老人身体状况没有问题,才放心离去,老人的家属非常感谢。

据了解,除了传统的接种方式外,浦东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家特需门诊接种单位已作好雾化吸入新冠疫苗的准备,邀请“阿爷阿奶”来尝试一下全新的体验。据了解,吸入用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不能开新针,可选择其进行序贯加强接种。同时,接种门诊还有其他工艺的新冠疫苗可以选用,用于新冠疫苗基础免疫或者加强免疫。

徐汇区

当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

“我有严重的基础病,能不能打疫苗?”“我已经八十多岁了,需不需要打疫苗?”……这些疑惑,徐汇区的不少老人这些天在疫苗接种的咨询过程中找到了答案。随着防疫措施的不断优化,城市的烟火气正在逐步恢复。为了筑牢免疫屏障,这几天,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纷纷来到疫苗接种点,接种新冠疫苗。徐汇区也开通绿色通道,为老人接种疫苗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家住古宜路180弄的曾老师今年70岁。8月底接种第二针疫苗后,12月7日居委会为他安排了上门接种加强针疫苗。“我做了肝移植,一直都要吃抗排异药。一开始也很担心,到底能不能打疫苗。”在咨询了三甲医院的医生后,医生告诉他移植病人是可以打疫苗的。于是,曾老师立马预约接种了第一针疫苗。接种完疫苗后,曾老师觉得日常出行多了一份安心。“不仅是家人很赞同我打疫苗,居委、街道都很重视老年人,我也应该响应号召,对自己负责。”

静安区

打通接种“最后一公里”

这个双休日,静安区芷江西路街道的全体干部和18个居民区的社区工作者们全员在岗,为新冠疫苗接种工作而忙碌着。在各个小区的主入口和居民区的显眼位置以及疫苗接种的现场,“为什么倡导老年人要积极接种新冠疫苗?”“芷江西哪些地方可以接种疫苗?”等与疫苗接种相关的彩色海报与传统的粉笔黑板报,也齐齐上岗。

在此之前,社区工作者也分别通过微信群,发布了在家门口开设新冠疫苗接种点的通知,还把自己所在块里居民的疫苗接种情况,仔细捋了一遍后,又挨家挨户通知,给新冠疫苗接种工作营造出浓厚的宣传氛围。

交通公园居民区的二楼接种点,章先生正陪同87岁老父亲前来接种新冠疫苗,在完成疫苗注射后,章先生仔细跟父亲交代着注意事项。“之前因为老父亲有基础疾病,一直没有给他接种疫苗,现在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考虑到老人虽然不怎么出门,但是小辈们也会经常上门来探望,总归要跟外界有接触的。刚才现场接种医生也对老先生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估,认为可以接种,接种上我们也放心。”章先生说。

本报记者 宋宁华 袁玮 江跃中

通讯员 曹香玉 吴会雄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