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进行康复
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四肢联动康复器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扫二维码看民生十景
本报记者 左妍 文
通过“上海市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验收后,静安区彭浦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中心陆续有了好几位忠实“粉丝”,除了周边居民,甚至还有人专程从外区赶来治疗,这让身为中心主任的孟琼十分自豪。
静安区彭浦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中心是上海市首批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中心及下设的6个站点均设置康复医学科。社区的康复中心,来头不小,智能设备一应俱全,基本能满足病人“康复回社区”的愿望。而放眼上海,一张遍布全市的“社区康复网底”已铺设而成。
智能康复“花头”多
家住永和小区的沈先生,半年前在下班路上突发脑出血,病情稳定后,就一直在彭浦镇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康复治疗,也是第一批享受到社区智能康复的“资深”病人。
每周,他都会来到社区,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做训练,“上肢机器人、下肢机器人,这些设备都‘玩’过了。”沈先生心态十分轻松,他说,以前总以为康复是老年人的专利,直到自己生病,医生建议第一时间介入康复,他才觉得“大开眼界”,原来康复并不是扶着走走路那么简单,智能康复的“花头”这么多!
经过半年康复治疗,沈先生的恢复很快,从一开始只能坐在轮椅上被推进治疗室,到如今,经过康复医生的评估—治疗—再评估—调整康复处方治疗后,他已经可以独立行走了。康复治疗师孙伯平告诉记者,最近又给沈先生加了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和智能平衡训练,这两台训练设备不仅能在训练结束后进行即时的训练数据分析,而且都配有不同的情景互动,可以根据患者的兴趣选择,让原本枯燥的训练过程变得有趣。
中心三楼康复中心还包含了中医综合诊疗区,目前使用面积达730平方米。一年多来,除去今年上半年疫情的影响,其余时间康复中心每天开放,提供运动训练、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感统训练、传统中医适宜技术等。“我们结合社区特点,发挥中西医结合,融合门诊康复、病房康复、站点康复,针对无法出门的老人、养老院的需求,我们还提供上门康复服务。”孟琼说。
打通“最后一公里”
社区康复水平如何?这是很多居民心里暗暗怀疑的。但在孟琼看来,绝对不要小瞧了社区。她本人来到社区任职之前,一直都在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担任副院长,作为专业的康复医生,孟琼也有感于社区康复的巨变。
她表示,除了硬件“挺括”之外,软件的提升也有目共睹。在该中心,康复团队借助静安-华东康复医联体和静安北部医共体平台,定期参加康复培训,此外,距离仅一公里的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专家也定期来中心坐诊、查房,共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康复团队。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如今逐渐形成了以神经康复、骨关节康复、心肺康复和儿童康复为特色的社区康复特色项目,并与儿科专科医院及第三康复医院联合开展小儿自闭症康复,形成了特有的康复品牌项目。
与孟琼所在的社区类似,上海有越来越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两年开始悄然变化,打通了康复的“最后一公里”,让需要康复的社区居民不用颇费周折到三甲医院去抢号。在社区,他们可以定定心心接受康复治疗,依托医联体项目,也能及时得到市级医院专家的指导。
71岁的松江区小昆山镇居民赵老伯今年7月突发脑梗,留下了左侧肢体活动不利的后遗症,穿衣、进食等日常活动均需家属辅助。今年8月,家属将老人送至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进行康复治疗,但路途非常遥远。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的医生们告诉他们,可以通过双向转诊转至小昆山镇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此后,经过中心康复医师的仔细问诊、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医生建议赵老伯住院治疗,经过近两个月的康复训练,他的肢体功能得到很大改善,目前一般生活都可以自理。
青浦区徐泾镇的杜阿姨,也是社区康复的受益者。11月初,徐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中心建成后试运行的第一天,她闻讯而来。杜阿姨自今年4月起因受凉后出现右足跟疼痛,当时正受疫情影响,外出就医不便,使得病情加重。杜阿姨就诊时,正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专家付国建主任在徐泾社区康复中心康复科坐诊,诊断为“右跖筋膜炎”,付主任开具了康复处方,建议可以联合社区传统中医针灸一起治疗。一周后,杜阿姨表示脚不痛了,晚上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数给你看
社区康复是康复医疗体系的网底。记者从上海市卫健委获悉,2021年,本市依托为民办实事项目,建成首批46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连续、智能化的社区康复服务,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与认可。2022年,本市继续推进第二批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建设,再次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9月底,顺利完成39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建设,为民办实事项目提前超额完成。近期,又有6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投入运营。目前,全市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总数达到91家。
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是居民家门口的康复平台,通过先进智能设备的配置、社区康复专业能力的培养、上级医院优质资源的支撑,大大提升了社区康复服务能级。下一步,本市将继续推进社区康复中心建设,进一步增加社区康复服务网络覆盖面,“十四五”期间社区康复中心基本达到全覆盖,让更多有康复需求的患者享受到“家门口”便捷智能化的康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