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能
我的一位同事“阳”了。得知这一消息后,我心想“这下糟了”。因为就在两天前,我还与她在办公室相谈甚欢,讨论的话题是我现在可千万不能“中招”,因为家里有“阳不起”的人需要保护,没想到转眼我就成了“密接”。
迅速理了理思路,可以确定当时我正在吃早饭,所以肯定没戴口罩,但她有没有戴?完全想不起来了,于是发消息向她确认,收到回复是戴了普通口罩,悬着的心才稍微放下一些。然后同事又回了一条:“对不起啊,心理压力很大,‘密接’了很多人。”
看到消息愣了一下,她为什么要道歉?被感染也不是她的错,为什么要有负罪感?但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如果今天确诊的人是我,估计心理压力会更大。家人苦心经营的“健康防线”要是因为我被捅破,就算没人责怪,我也很难原谅自己。
疫情暴发3年之后,虽然病毒已经远不如初期那般毒性厉害,但所造成的心理伤害依然是巨大的。其中最普遍的一种“症状”,就是因为对新冠患者污名化而导致的“病耻感”。被感染似乎变成了一种“罪”,新冠患者被歧视、被网暴,甚至在治愈后依旧被贴标签的事件屡屡发生,不仅让患者苦不堪言,也让未感染的人“谈阳色变”。
记得前年去武汉出差,和一位出租车司机一路聊天。他几度确认我们对新冠病人绝无歧视之后,才小声说出一句话:“其实我阳过。”我至今还记得他当时羞愧的表情,像是犯了什么大错,后面还接了一句:“怕不怕?”一副生怕我们立即跳车而逃的样子。
如今这位司机终于可以如释重负了。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克服目前的难关后,回归正常生活是迟早的事。我们的心态也应当顺势调整,在个人防控这件事上尽力就好,但就算被感染也很正常,无须为此道歉,对新冠患者的歧视和偏见更要就此终结。
在安慰了同事后,我去做了核酸和抗原,暂时确定安全,然后决定搬出去“自我隔离”几天。想明白了这些事情,内心倒也平静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