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中国精神之天眼(油画) “遮火” 日子清浅滋味浓 看动物 晒后假日 收容“弃儿”
第12版:夜光杯 2022-12-29

日子清浅滋味浓

胡烟

编者按:给平凡的生活做一点加法,让人感觉与平时不同,与别人不同,与惯常的自己不同,多了一抹色彩、一道光,感受到用心、爱、认同、尊重与温暖。今起请看一组“生活中的美好”。

重视仪式感的人,必定是有情趣的。“扬州八怪”的金农便是这样的人。他给菖蒲过生日,给竹子喝酒。

农历四月十四,菖蒲生日,金农很重视。这一天,他铺纸展笔,为菖蒲写真,并作《难老歌》祝寿。他亲密地称菖蒲为“蒲郎”,给菖蒲介绍女友,将之与南山的石头——“石家女”凑成一双,诗曰:“南山之下石家女,与郎作合好眉妩”。接着,金农又替“蒲郎”拒绝了这门亲事:“此生不爱结新婚,乱发蓬头老瓦盆。莫道无人充供养,眼前香草是儿孙。”金农是借了品性高洁的菖蒲,道自己的心声。但这个生日仪式策划得足够精彩,传为美谈。

“竹醉日”,是农历五月十三日,如今知道的人已然不多了。宋代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五月十三日谓之龙生日,可种竹,《齐民要术》所谓竹醉日也。”金农在竹子画的题跋中记录了这则小故事:从太原来的杜秀才送了一壶好酒给金农。竹醉日这天,金农端着酒,独自在竹林下畅饮,之后邀竹共饮。在甬道上,他郑重其事地淋了满满三大杯。这之后,他又“以酒和墨,漫写直幅”。还自言自语说,竹子怎么能喝酒呢,竹子喝了又怎么会醉呢?但他用酒兑墨,画得竹子歪歪斜斜有淋漓之感,真像是竹子醉了,十分应景。读到此处,我笑出了声。把日子过成诗,大约说的就是金农。

眼前这样的痴人不多。大约是生活节奏快,大家直奔着主题而去,闲心思少了,“无用”而冗繁的仪式,能省则省。虽然眼下各种节日名目繁多,但很多是商家为了销售而炒作出的名堂,除了吸引人购买,留不下记忆。

说到记忆,在我胶东老家,一年中最隆重的日子,是春节前蒸大饽饽。腊月二十左右,天蒙蒙亮,爸妈、姑姑姑父、叔叔婶子带着孩子们,前后脚赶到,热闹极了。火炕上,奶奶铺好了大面板,撒上薄面,将发好的面从大盆里扒出来,满是蜂窝。使了碱之后,力气大的男人负责揉面。女人则负责在一旁揪剂子。剂子揉好,女人们用纤细的小拇指,给饽饽勾“鼻子”。红枣切成细丝,插在“鼻子”里,一个喜气的大饽饽便成了。

爷爷守着灶台,掌握火候。有个小仪式——大饽饽出锅之前,爷爷总要放个“二踢脚”,据说这样可以驱邪。炮仗响完,揭笼头!像是谜底揭晓,一家人凑到热气里去瞧,大饽饽果然又白又亮。一锅接一锅,从黎明到天黑,西屋东屋都摆满了香喷喷的大饽饽,炕上躺满腰酸背痛的人。一家人又累又高兴。这一天的大饽饽蒸得好,象征一年的好运,整个正月里,都是值得在亲戚面前炫耀的事儿。

如今,搬进楼房,没了土灶台,用上天然气,省去了生火的麻烦。一进腊月,面食店就有了枣鼻子大饽饽卖,机器做的,雪白光亮,没一点瑕疵。家家户户都买一些,免了受累,吃起来却没了当初的香。那种香,是一种复合的滋味,仿佛咀嚼在嘴里的不仅是麦香,而是缓慢的日子,饱含着亲人齐聚的欢喜和对生活的热望。

匆忙的步伐,令时间干瘪。像是催熟某种水果,丰收却终究味道寡淡。而像金农那样,不随波逐流,时不时给生活制造点仪式感,让果子承受更多日光的照射,汁水饱满,滋味丰盈而悠长。

40年一路走来,用爱暖暖相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