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4日 星期五
用创意唤醒乡村不只为美如画
第12版:国家艺术杂志 2023-01-07
“设计下乡”探索原乡美学——

用创意唤醒乡村不只为美如画

独具特色的青浦练塘镇徐练村

青浦重固镇章堰村的章堰文化馆

奉贤李窑村大量启用青砖元素

练塘镇的可·美术馆外景

上海咖啡文化周上的宿於咖啡馆

充满田园野趣的乡村咖啡馆

桃林掩映的青村镇吴房村

经过改造的宝山区张家宅

◆琳 恩

蓝天白云,晴好秋日,不少市民在周末选择踏足乡村,享受田园风光。上海不只有钢筋水泥的摩天大楼,也有由小桥流水、白墙黛瓦、金黄水稻和湛蓝天空交织成风景画,满是传统江南韵味的乡村。

近年来,上海全面开展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重回公众视野,成为极具开发潜力的新热土。作为“超大城市的稀缺资源”,上海乡村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认知。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批又一批建筑师、设计师以打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超大城市美丽乡村为使命,深入田间地头,用长时间的“陪伴式”驻村设计方式,倾注心血,从“一砖一瓦”开始,深入挖掘本地特色,塑造出高品质的乡村风貌。

正如这些设计师所言,他们将设计和创意带入乡村,不只为再造当地美如画的风景,探索原乡美学的根本宗旨是唤醒乡村的内生动力,设计创新的最终落点是要探索出符合大都市郊野风土特征和风貌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村民和踏足当地的游客都能体验到获得感和幸福感。

打造让人留恋的美丽乡村和令都市人“向往的生活”,设计创意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能被真切地体验和感知到的。

“爆款”公共建筑,唤醒乡村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从当地的公共建筑开始。在村落中打造一个“爆款”的村史纪念馆、礼堂、博物馆,哪怕是一家独具特色的咖啡馆,也有可能让古朴的村庄就此具备了“网红”体质。

设计师琚宾打造的章堰文化馆就让青浦重固镇章堰村“火”了起来。在保留原村史馆、章家宅等清代老房子的基础上,琚宾本着“生存、生长、新生”的设计理念,适当新建了部分功能性建筑。老建筑以更好的状态“生存”,新建筑的尺度和形制以老建筑为依照,新老共存共生。特殊的设计手法,不仅让章堰文化馆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也让网友对章堰村产生了好奇和兴趣。

还有一批在乡村新开的咖啡馆,凭借令人亮眼的设计,吸引着人们慕名前去乡村打卡体验。比如,在今年上海咖啡文化周上现身的“宿於咖啡”“好熟悉·玫瑰工坊”,就让人见识到了乡村极简咖啡馆设计的新风尚。有人为此特意在节假日驱车前往咖啡馆所在的浦东新区川沙新镇连民村,实地体验田园和咖啡碰撞的感受。

可·美术馆是另一个乡村公共建筑带“火”村庄的例子。大部分具有影响力的美术馆都开设在中心城区,可·美术馆却另辟蹊径,敢想敢为,致力于打造“最美乡村美术馆”,成为上海首家乡村美术馆,在练塘镇的田野埋下艺术的种子。

可·美术馆并非凭空建起,而是用当地的闲置厂房改建而成。建筑师用极具江南建筑特色的灰、白颜色为主色调,以“三人为众”的线条勾勒出美术馆的外观。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美术馆又开启了改造模式,在原本江南特色建筑群的基础上赋能新生,成为融合体育运动、蔬果采摘、图书、茶室、咖啡吧等多功能的艺术文化聚落。在美丽田野里邂逅这样的美术馆,是让很多人动心的事情,人气自然水涨船高。

乡村的振兴可能始于建筑,但也远不止于地标建筑本身。公共建筑的更新,重塑的是人与人、人与空间的关系,唤醒当地文化的活力也就凝聚起了人心。

可·美术馆建成后,不只让当地乡村成为热点,更让之前没有进过美术馆、很少接触艺术的村民们有机会接受美学熏陶,为村子带来全新的艺术文化气息。按照当地村干部的说法,自从有了这个美术馆,去村文化站里练书法和绘画的人也多了起来。

塑造千村千面,“网红”体质各不相同

实际上,无论是章堰文化馆还是可·美术馆,它们之所以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建筑设计与当地文脉的深度融合。用建筑师王澍的说法,现代的乡村设计规划最忌千村一面。虽然地处江南水乡,设计中离不开小桥流水的共性,但是每个乡村都有着独特的风土。

传统的文化肌理和根脉不仅表现在有形的地形地貌、基础设施、建筑形态等实物遗存,也表现在乡风民俗、手工技艺等文化传承。隐藏其中的文脉特点需要设计师深入当地,从村民的角度细细揣摩。

“乡村建筑师”周龙娟在对徐练村进行设计再造时,为了精准把握徐练村的特色,与其团队在村子里开展了近15个月的“陪伴式”驻村服务。从总体策划、村庄设计、施工图编制,到现场施工指导,这群设计师巨细靡遗,不仅每一项工作都参与其中,而且成了多方协调者。

比如,周龙娟他们发现,在小三园的合围矮墙上,用通用的新砖规整勾边式砌法无法复原出当地的乡村特色。于是,在反复调试后,他们对施工进行指导,在砂浆中加入石白灰,嵌入磨盘、瓦片,勾出徐练村特有的乡土野趣。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和村民沟通磨合的过程中发现,当地人惯于使用竹筒,于是他们为村里设计乡音廊时,不仅大量悬挂竹筒,还请村民、书法家一起在竹筒上绘制题词。

设计师带“设计下乡”,不仅改变了乡村的风貌,凝聚人心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出乡村的本地特色。

水石设计团队在奉贤李窑村的驻村服务过程中,结合当地的特色,研发出一种低成本、组装式定制设计改造方法。基于李窑村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特点,水石设计团队在设计方案中大量启用青砖元素。考虑到造价和结构因素,他们结合使用青砖与仿青砖柔石贴面,在立面结构薄弱的地方用仿青砖柔石贴面代替真实青砖。新颖的设计手法不仅彰显了李窑村的“窑文化”特征,又不为民宅再造的结构带来负担,还不落于常规江南村落设计中整村粉墙黛瓦的套路。建成后,村民们对设计效果赞不绝口。

在改造青村镇吴房村时,为了兼顾尊重传统、挖掘乡村独特之美,负责方案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设计总院请来了国画大师吴山明。吴山明经过走访,根据吴房村曾经的桃林竹桥、木船水车等景观,创作了水墨长卷“桃源吴房十景图”,成为吴房村改造设计的蓝本。正是凭借如诗如画、令人惊艳的特色村居,吴房村的一幢幢农房已经住进了百余名年轻的白领,前院办公、后院居住,改写了人们印象中的农村形象,为上海乡村振兴的设计思路带来新的启发。

上海的乡村振兴,在汲取本土化的构造元素,引起共情与归属感的同时,更要聚齐众人的心,燃起建设乡村,为之奋斗的热情。近乡情不怯,更能画船听雨眠,上海乡村不仅在蜕变,还在悄然寻找升级路径。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