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中钦 摄
位于南昌路100弄内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记者 孙中钦 摄
商务印书馆虹口分店旧址外景
“鲁迅小道”示意图
昨天,上海发布了国内首部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白皮书——《上海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报告(2018—2022年)》。上海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50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8.1万件/套;同时,上海还利用AR、元宇宙等新的展陈技术,采用密室逃脱、答题闯关、弄堂游戏等多种互动形式,把革命文物的故事演绎得生动有趣,拉近了我们与身边那一道道红色风景线的距离。
1 科技,畅游元宇宙
这些年来,上海一直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数字化网络化展示,拓展展示空间,切实提升革命文物展览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上个月,中共一大纪念馆带着“一大屏”“一大本”亮相深圳文博会的“科技秀场”。其中,“一大屏”借助元宇宙技术,整合了从中共一大开始至今的党史重大事件,硬件上借助定制的智慧教育大屏,完美实现了各种所需功能,操作丝滑流畅。“一大本”则是去年7月中共一大纪念馆推出的创意童书,是一本可沉浸式阅读的好看、好玩的红色文化启蒙读本。
位于虹口区的中共四大纪念馆聚焦“Z世代”年轻一代新需求,以国旗广场改造为契机,开发红色主题小程序,利用AR、元宇宙等新的展陈技术,打造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连廊”“虹色足迹·年轮大道”等室外革命旧址陈列,让红色故事的传播方式从静态、单一向动态、多元转变。值得一提的是,中共四大纪念馆用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助盲帽”,为视障人士参观者提供便利。
科技还在文化保护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比如在预防性保护方面,上海宋庆龄故居采用微纳米石灰材料,使得宋庆龄汉白玉雕像重现华光;在迁移保护方面,又新印刷所旧址和中共上海区委早期党校旧址,采取先平移后保护修缮的方式,解决保护与更新的矛盾;在联动保护方面,南京东路步行街能级提升工程对“五卅”运动爱国群众流血牺牲地点进行铭牌更新和信息补充……
2 艺术,看戏与游戏
革命文物是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为了让革命故事在新时代走进年轻人的心,上海一直在鼓励革命场馆依托革命文物运用沉浸式体验、场景化演绎等线下实践体验活动,创新革命故事讲述方式,使革命文物成为激发爱国热情、凝聚奋进力量的源泉和不竭动力。
龙华烈士纪念馆编排了无剧场话剧《那年桃花》,该剧改编自革命烈士罗亦农的生平事迹。作为全国首个无剧场话剧,通过主创团队的精心编排,四幕剧巧妙地游走于纪念地的游览路线上,观众们跟随剧情走过的地方,就是当年革命烈士的牺牲地。本剧所有的演职人员都是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的工作人员,他们利用下班后的业余时间,以写剧本为起点,打磨出一部完整动人的话剧作品。剧中李云芝的饰演者汪莹说:“每每到剧末谢幕李云芝和罗忠阳和着音乐遥相呼应之时,我仿佛看到罗忠阳和李云芝跨越时空的再次相逢,好像用他们的伟大和坚韧告诉后人,要永远保持信仰,努力奋斗!”
四行仓库将5楼改造成“特别红剧场”,推出沉浸式原创戏剧《秘密》;中共一大纪念馆原创实景沉浸式戏剧《思南路上的枪声——向着光明前行》,深度融合戏剧表演、剧本杀和沉浸式互动体验等多种艺术手段;静安区文物史料馆下属场馆推出《神秘的三曾里》等沉浸式党课,采用密室逃脱、答题闯关、弄堂游戏等多种互动形式,吸引年轻人参与。
3 生活,文物在身边
《报告》显示,上海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中,建筑类型涵盖里弄住宅、传统民居、联排住宅、花园别墅、公寓大楼、公共建筑等,呈现出革命活动的广泛性、深入性。如今,在上海城市有机更新和精细化城市治理的进程中,革命文物已经被纳入区域城市规划之中,与街区绿地、步行街道、小区广场等活力公共空间相结合。
比如,融于公共绿地的仓桥烈士纪念塔,位于居民区内的十九路军抗日临时军部遗址,与社区“邻聚荟”结合的“路易·艾黎微展厅”,以及紧邻居民区住宅楼新建展馆兼顾社区共建的上海总工会遗址……很多市民表示:“能带着孩子在家门口看到这些革命文物,让小朋友时刻记得英雄就在身边,这对他们的成长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同时,上海在革命文物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逐步开展资源整合、共享联动。黄浦区以中共一大会址为中心,串联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又新印刷所等,推出“红色一平方公里”行走路线,打造初心之旅。虹口区则串联鲁迅墓、鲁迅故居、内山书店、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等,形成红色文化主题线路“鲁迅小道”,通过寻访鲁迅足迹、品读鲁迅作品、纪念鲁迅先生、弘扬鲁迅文化,让鲁迅精神在当代更生动、更立体、更鲜活……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革命文物交融互动,既发挥公共空间的文体休闲等功能,也增强了广大市民对革命文物的认知和对革命历史的共情。本报记者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