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捐肝救子 父亲1个月减20斤 物尽其用 手术“废弃肝”成供体 一句句地问 一块块地“拼”
第7版:社会新闻 2023-02-02

一句句地问 一块块地“拼”

市救助管理二站历时9年帮残障流浪者回家

救助站工作人员和王方记(左一)谈心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在哪里?”在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从2014年开始,甄别人员反复询问编号“601”的受助者同一个问题。由于“601”患有智力残疾,甄别人员每次只能从他的回答中获得少量信息线索,帮他寻亲的过程犹如“拼图游戏”。直到去年,“记忆碎片”中的最后一块“拼图”终于被补齐。“601”找回了自己的身份和家人,在今天中午踏上了回家的归途。

9年前被送入救助站

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简称“二站”),主要承担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查清身份、地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寻亲甄别、护送返乡等救助管理工作。凡是被送到二站的受助者,基本上都没有名字,也难以进行沟通,因此经常会滞留多年,“601”就是其中之一。

2014年2月,一位长相神似“犀利哥”的流浪男子被送入救助站,当时,他消瘦虚弱,神志不清。工作人员试图与他沟通,询问他的姓名和家庭地址,但只得到了一些含糊不清的回答,无奈之下,编号“601”就成为了他的临时身份,在二站一住就是9年。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二站时,“601”已经找回了他的名字——王方记,和刚入站时憔悴的样子相比判若两人,在救助站工作人员的精心照顾下甚至还有些发福。再过一天,他即将和另外一名受助者被护送回家乡,在元宵节前夕与家人团聚。

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救助甄别科副科长祁巍告诉记者,帮助王方记找到家人,他们整整用了9年时间,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场“拼图游戏”。每次甄别询问,都能获得一些信息,但大部分是无意义和混乱的,而将这些碎片化的有效信息找出并拼凑起来,就成为了帮助他回家的唯一希望。

救助管理员沈博謇负责照顾王方记的日常生活,他说这位受助者很好相处,脾气好,很安静,就是性格非常内向,说话声音又轻,沟通起来很费时间。尽管如此,救助站工作人员们始终没有放弃希望,不断将他口中的某些音节,拼凑还原出存在可能性的地名,然后一处处核实联络排查寻找,把含糊的发音变成具体地址,过程犹如大海捞针一般。

“拼图”最终被补齐

经过不懈努力,二站工作人员终于在去年找到了突破口。通过方言口音,把搜索范围缩小到合肥市庐江县郭河镇郭河社区芦塘村,经过当地民政部门的协助,查询到有一名叫王方记的智残人士走失。通过家人辨认照片后确认,“601”就是王方记,“记忆拼图”的最后一块“碎片”,被补齐了。

今天中午,在二站寻亲甄别青年突击队的护送下,两名受助者踏上了回家路。工作人员们都为他们的回家而感到高兴,但也会有不舍和牵挂,多年的朝夕相伴,他们早已把彼此视为家人。“护送到家不是结束,我们会在后续继续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副站长谢红良告诉记者,考虑到一些受助者家庭困难,二站在将他们送回之前已经和当地民政部门联系,为这些人员申请办理低保等社会托底保障,并会在今后继续回访关心他们的生活情况。

截至目前,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已经帮助455名受助人员寻亲成功。

本报记者 李一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