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捐肝救子 父亲1个月减20斤 物尽其用 手术“废弃肝”成供体 一句句地问 一块块地“拼”
第7版:社会新闻 2023-02-02

物尽其用 手术“废弃肝”成供体

中山、儿科医院携手为11岁少年点亮生命

肝脏手术切除下来的“废弃肝”也能变废为宝!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再次成功利用“废弃肝”完成儿童肝移植手术,经中山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携手救治,1月30日,11岁的患儿丰丰(化名)康复出院。

肝源成为最大问题

丰丰出生后1个月即出现皮肤巩膜黄染、肝内胆汁淤积,1岁半时通过基因检测确诊为Alagille综合征,这是一种显性遗传代谢性疾病,也是导致肝内胆汁淤积的首要原因。确诊后,丰丰一直服药治疗,并定期抽血化验,状态较为平稳。但在2021年,丰丰开始出现流鼻血、头晕等症状,再次求诊。儿科医院专家接诊后,发现丰丰有肝硬化、脾亢、凝血功能障碍等问题,认为只有肝移植才能挽救生命,并建议前往中山医院肝外科寻求帮助。

经过详细检查,中山医院确定了肝移植的治疗方案,但肝源又成为最大问题。丰丰的父母因为血型和身体原因都不能成为合适的供体,他只能等待器官捐献,但经历近一年的等待后,一直没有合适的供肝出现,而丰丰病情仍在进展,血小板极低,随时可能发生大出血。

患者自愿无偿捐献

幸运的是,32岁的黄女士这时因患有肝尾叶局灶性结节样增生正好就诊于中山医院肝外科。经过严密的术前评估,周俭教授发现她的肿瘤样增生结节已压迫肝内重要管道结构,需将肝脏肿瘤及其周围的正常肝组织完整切除。在特定情形下,对于位置较深、压迫肝内重要管道结构或有正常肝脏组织覆盖的肿瘤,需要切除部分正常的肝脏组织,这部分切除下来的肝脏组织被称为“废弃肝”。专家介绍,成年女性的肝脏总量大约为1200克。一般情形下,患者手术中肝脏组织被切除60%—70%都是安全的,对受体而言,若能保证供肝重量不低于受体本人体重的0.8%就可存活,并可以减少小肝综合征发生率。黄女士切除下的“废弃肝”恰好符合供体要求。经过手术团队的详细科普,黄女士及其家属慎重考虑后决定自愿无偿捐献术中产生的“废弃肝”。

术前,肝外科手术团队使用三维可视化平台进行严格的术前规划以保证供者安全,对受者进行详细的风险讲解以及全面的心理状态评估,确保充分知情同意。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后,2022年11月18日,在樊嘉院士指导下,周俭教授带领肝外科手术团队顺利完成肿瘤切除和肝脏移植手术,黄女士的“废弃肝”成功植入丰丰体内,成为丰丰体内崭新的物质代谢枢纽。2022年11月24日,丰丰顺利转入儿科医院继续康复治疗。

据介绍,肝脏移植是先天性或终末期肝病病人的治愈手段,但由于我国肝移植供体严重短缺,每年大量病人因无法得到供体而失去生命,也严重限制了我国肝移植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产生了很多创新的手术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肝短缺问题,但缺口仍然巨大。2015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团队创新开辟新思路,将因良性肿瘤行肝切除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废弃肝脏“变废为宝”作为供体,为病人行肝脏移植术,最长的肝移植受者已健康存活8年以上。

本报记者 左妍 通讯员 解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