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
一年之计在于春。从2018年起,上海持续在每年年初出台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今年也不例外。1月28日,上海举行2023年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推出《上海市加强集成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即“6.0版”行动方案,较以往更加突出创新性,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近几天,上海16区也正密集召开优化营商环境暨投资促进工作大会,纷纷推出更具各自区域特色的6.0“加强版”。
昨天,杨浦区区长薛侃公布区长营商环境专线电话25033259,并深情“告白”区内外企业“愿长情陪伴”,提出“三个只要”:“只要符合杨浦高质量发展方向的,再好的资源我们都会舍得投入;只要愿意和杨浦共同成长的,再长的时间我们都愿长情陪伴;只要能为企业排忧解难的,再大的困难我们都将坚决克服。”
同样在昨天,普陀区擦亮“人靠谱(普),事办妥(陀)”营商特色招牌,发布优化营商环境普陀方案,围绕21个方面,大手笔提出100项改革举措,成效令人期待。在闵行的6.0版方案中,特色更加鲜明地拿出100条“自选动作”改革举措,其中56条属于闵行特色举措以及在市级目标基础上自我加压的升级举措。
浦东新区结合引领区建设,以更高标准、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进改革,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探索在公共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税务服务、政策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等各方面提升服务的可获取性和便利性,打造营商环境综合示范区……
全市上下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形成了“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系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和深刻认知。嘉定区的4000套人才公寓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等牵头建立的“政会银企”四方合作机制是为企业发展输送真金白银,在已经为40153家服务对象提供逾1981亿元贷款支持的基础上,还将在今年新增民营企业贷款2200亿元,解决民企特别是小微企业信贷难的“卡脖子”问题。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是提升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需要,也是当前稳预期、强信心的关键举措。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有了信心,人才有精气神,企业才会迎难而上逆势飞扬,城市才会充满蓬勃朝气。
信心来源于对过去的沉淀,对当下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判断。过去五年中,上海累计新设各类市场主体225.1万户,比上个五年增长52.7%,每千人企业数量增加到111.1户、位居全国第一。这组数字折射出人们对上海营商环境的信心和预期,纵使风雨兼程,也将坚定地奔向前路。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上海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与世界共赢,是不改的趋势,善于抓住机遇的人,早已布局明天,筹谋未来。例如,去年下半年在沪注册新公司并在两三个月内纳税近2000万元的全球芯片设计巨头——新思科技公司,即使是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也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反而加大了在线技术分享和研发力度,更好服务上下游,与数字化转型需求更加迫切的全产业链共舞。同比增长41%的年营业收入让中国在去年成为新思业务增速最快的市场,未来这一趋势将继续保持已是共识,这样的信心,正是源自上海为企业发展提供的优渥土壤。
在世界发展仍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和挑战的当下,优化营商环境对于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更具举足轻重的意义。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