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琪瑞
到郊外散步,我看见那片林间空地新栽种了很多小树,大树小树上挂了花花绿绿的小纸片,我美其名曰“植树帖”。它们图文并茂,特别吸睛,“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绿色未来,你我共创”“拥抱大自然,种植幸福树”……皆是很有韵味的句子,上面画着小太阳、小树苗、小人儿或者甜甜的笑脸。其间还有父母和孩子的“认养帖”,写有诸如“播种绿色,共享蓝天”“我和小树同成长”等字样,下面注明认养人、种植时间、心灵寄语。看着这些美句美画儿,我顿有春风拂面、绿意婆娑之感。
古人也有“树帖”,以所植之树代表家的方位。元代诗人张雨在一首《湖州竹枝词》里说:“临湖门外是侬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这是青年女子给喜欢的男孩子发出的邀请,她家在湖边住,黄土墙、茅草屋,门前有一棵花团锦簇的紫荆树,“很好找的,记得来我家吃茶啊!”元末画家、诗人王冕长途漫游后回到故乡绍兴,在会稽九里山买地造屋,名为“梅花屋”,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画家是以梅树为邻为友,也借梅自喻,表达清高正直之气和脱俗出尘品格。明代文人吴兆作在《夜梦还家作示林古度》中,忆及他老家的位置云:“我家渐水上,门前荫古树。树下即池塘,塘边墟落聚。”
我老家的父老乡亲虽没有孩子的灵气和童趣,也没有古人的诗情画意,却也有用口头“树帖”的习惯。比如赶集逛店时,遇见邻村的亲友,邀请到家中做客,会说:“村西那棵大白果树下就是我家,抽空来呀!”“村中最大的那棵老槐树,上面有个喜鹊窝的就是俺家,俺好酒好菜等着你!”
乡人喜植树,房前院后、东山西岭,都栽种上各种各样的树木,招引来许多鸟儿鸣唱绿荫,唧唧鸟、斑鸠、布谷、喜鹊、小麻雀,还有长尾巴的花喜鹊、碎嘴子的老鸹子、戴花帽的戴胜鸟,叽叽喳喳的鸟鸣长满了树林。小树慢慢长成了参天大树,有的人家要伐树建房打家具,乡人便有了约定俗成的规矩,那就是给树写“树帖”。“树帖”要请村子里有文化有威望的老人来写,帖子的内容包括:秋冬所砍之树要注明株数,务必于来年春天如数栽种,且保证养护成材等,最后落上年月日。“树帖”用红纸黑字誊写好,张贴在显要位置,便于大家监督。这是早年的老风俗了,母亲说:“现在少见了,不过伐树时请树仙包涵之类的规矩还有;最要紧的,伐多少棵要栽多少树,谁也不能违背!”
前些天,母亲给我打电话,让我买10棵优质无絮杨树苗带回来,她说:“去年咱家伐了五棵大白杨,今春要加倍栽上小树苗,你回来一块儿栽树吧。”
我不敢怠慢,赶紧到市场上挑选了树苗运回去,我也要赶回老家,帮着母亲履行心中“树帖”的约定,趁着春光正好,种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