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业
店招,商店的招牌。
苏州这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文化底蕴厚重,受传统文化濡养,苏州商界历来十分讲究店招的书写和制作,它是一家店铺的门脸,也是这座古城的都市风范。
店招是一张名片。店招展示的不仅是商铺的店名,也是商店的一张名片。名家书写的店招,对于增添商家的文化含量,提升商号的形象,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众多的店招连接起来,便是这座城市的名片。
店招是一道景观。不同书法家书写的店招,风格各异,有的端庄,有的飘逸,有的古拙,有的俊美,千姿百态的店招把苏州的大街小巷装扮得五光十色,风情万种。市民徜徉其间,犹如置身于永不谢幕的书法长廊。
店招是一种文化。一块好的店招,是一件艺术作品。它传递的艺术气息,能给人以视觉冲击、美的享受。文化需要积累,需要传承。面向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植根于烟火味道十足的大街小巷,文脉方能得以延续。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周梅谷所书魏碑体的店招独领风骚,店家多请他书写。观前街百年老店松鹤楼金字招牌,便出自其手笔。1949年后,费新我、张辛稼和谭以文,先后各领风骚几十年,成为苏州不同时期店招的领军人物。
近年,有些地段为了“整洁市容”,把沿街商铺的店招统一设计制作,统一底色,统一电脑字体。如此操弄,整齐是整齐了,“划一”也“划一”了,只是少了文化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