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
精美西洋人物台灯 双鸟纹木雕墨斗 段泥笔洗方胜形 掌上船舶“通语卡” 品味齐白石笔下的竹笋
第13版:民间收藏 2023-04-08

掌上船舶“通语卡”

◆费桂生

近日整理家居,从一大摞纸堆里翻出一份五十多年前上海港航当局制作的通讯信号工具卡。虽然这件巴掌大的工具卡算不得赏玩藏品,但细细端视,其竟也隐隐地透发出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沧桑。

它集水上交通语汇于一身,于1969年10月1日制作发行,分门别类地将水上交通语言的表达和显示的实体形式,通过“声号、灯(光)号、旗号、型号、符号、记号”等组合,构成船与船、岸与船之间的交流语汇,犹如古战场作战双方以鸣金击鼓(声号)、烟花罩灯(光号)的变化来指挥部队进退攻守一样。

这个卡盘呈椭圆形,圆长15厘米,径宽7.5厘米,由两张同等大小的正面印有图文的硬纸板组成,用铆钉拷锁又留有适当松度。卡盘正面左侧印标“手旗示图”,分解清楚;中部顶端从上向下,转盘小孔对应摩斯灯光符号、手续信号和记号;下部分列数字旗、出版单位和出版日期;右侧顶端分布“强台风信号”,转动圆盘小孔分别对应“月历”和“通语信号旗”,查找便捷。卡盘反面则包括“世界各国国旗”“码头边潮水”“泊位信号”“港内工程信号”“封港信号”,以及“上海港常用声号”“追越声号”“拖轮联系声号”和“其他声号”等内容,用户可按需查询。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黄浦江航运的鼎盛时期。江面上百舸争流,码头上吊臂挥舞,汽笛声此起彼伏,一片繁忙景象。作为港务工作者,我曾在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上写过一篇短文《汽笛的妙用》,对各种类型船舶在上海港水域与他船隔空对话的“船舶语言”进行解读。

可惜的是,这种原始的“船舶语汇”始终制约着水上交通的监管效能。改革开放后,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来往于黄浦江上的木帆船、挂机船、小火轮和拖驳船逐渐难觅踪影,巨轮大舸均已移师大小洋山、外高桥和宝杨等码头靠泊装卸,内港水域水清岸绿;沿江两岸全线贯通,码头工厂的“企业圈”也已变身居民游客的“生活圈”。

沿着历史的脚印探寻,可以发现上海的水上交通事业快速发展,从一只望远镜、一个铁皮喇叭、一台甚高频电话的视听呼喊,到陆海空立体化的VTS船舶交管系统,全要素的“水上大通讯”通达四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