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左妍)今天是第29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第一天,2023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在上海全新发布,由上海市抗癌协会联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共同推出。除更新既往版本内容之外,今年《推荐》新增了口腔癌和儿童肿瘤的预防和筛查推荐,并特别编写了“疫苗可预防癌症”相关内容。
随着医学科技进步,恶性肿瘤已逐步成为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预防部主任郑莹教授强调:“对个体来说,要降低肿瘤发病风险和肿瘤带来的死亡风险,早预防、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的‘四早’理念是关键。早预防、早筛查可有效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生,早发现、早治疗将明显提升肿瘤患者的生存率。”
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长陈震教授介绍,上海市抗癌协会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2018年首次发布《推荐》之后,每年持续更新,帮助大众掌握常见癌症的预防和筛查方法,积极行动,远离癌症,今年已经更新发布至第六版。
据悉,2023年发布的最新版《推荐》包括21个瘤种、三个癌症专题(儿童肿瘤、遗传性癌症和疫苗可预防癌症)、七大降低癌症风险建议和一张癌症筛查推荐时间表。其中增加了口腔癌和儿童肿瘤的预防和筛查推荐,特别编写了“疫苗可预防癌症”内容,并对已有的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膀胱癌、皮肤癌、恶性黑色素瘤、胆囊癌和白血病等8种恶性肿瘤的内容予以更新。
郑莹教授表示,疫苗预防肿瘤是近年来全球癌症防治的一大进展。研究表明,目前已有两种疫苗可以显著降低相关肿瘤发病风险,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一种是乙肝疫苗,由于中国肝癌患者中90%与乙型肝炎持续感染有关,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有望在不远的将来使我国肝癌发病率快速下降;另外一种是HPV(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可以预防因感染高危型HPV病毒引起的宫颈癌、口腔癌等7种肿瘤。
新版《推荐》还上线了电子版,大众可以通过关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获得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