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8日 星期日
火星全球彩色影像图发布 一边传承技艺  一边编织未来 探索建立更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
第2版:要闻 2023-04-24
非遗徐行草编传承人王勤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结合

一边传承技艺 一边编织未来

王勤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4月下旬,正是黄草的生长阶段;再过几个月,到了炎热的夏季,就是黄草的收割季节。经揉软、晒干等处理后,它们就可以作为徐行草编的原材料使用。

徐行草编,产自秀美的嘉定徐行。出世于唐代、兴盛于明清,这门古老的技艺经过无数人的灵巧双手,一直传承到了今天。2008年,徐行草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又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王勤,就是“徐行草编”上海市市级传承人,干这行已经30多年。

从小就是心头所爱

黄草一般茎高约2米。要学会黄草编织,看起来并不难,但要让它变得更有价值,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心无旁骛埋首于这门技艺中,更是难上加难。而王勤,几十年如一日醉心于其中,草编是她的事业,也是她心头所爱。

还在上小学时,王勤年幼的心就被黄草编织拴住了。在奶奶、外婆、妈妈的熏陶下,很快掌握了黄草编织技艺,而且进步神速,可以用与日俱增形容。到了上中学时,大人手里的草编活,她都能拿得起来,也能拿到市场上出售了。

随着年龄增长,王勤的编织技艺水平也一天天攀升,可她从未满足过。王勤无疑是有天赋的。有一次,她拿着作品去向黄草编织设计大师计学成请教,计大师当即指出这件作品不足之处。王勤回家之后反复琢磨修改,第二天,当她再次把作品拿给计大师看时,对方已经找不出毛病了。

2014年,王勤传承师傅计大师的衣钵,正式接手徐行草编名师工作室。凭借出色的技艺,近年来,王勤荣获了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嘉定工匠、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工匠等荣誉称号。

立体编织焕发新生

去苋、开劈、染色、搓绞、模具、编织……经过这些步骤后,看似普通的黄草,在王勤灵巧的双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力。“做草编的手不能涂护手霜,手又经常泡水,比较粗糙。”一边说着,王勤一边示范草编技艺。

作为新一代传承人,王勤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探索从传统平面编织转向立体编织,将草编与其他元素进行融合,使传统草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草编可以与漆器、木器、瓷器等结合,做成摆件装饰类作品。此外,我们还采用不少新兴技术,把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在“传艺春晖”徐行草编展示厅,你可以见到花纹精细的草编包包、拖鞋等作品。步入中间区域,一座草编的“中共一大会址”、一艘草编的“红船”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我们为了庆祝建党百年编织而成的作品,我们与同济大学合作,先通过3D打印技术建模,再根据模型开展编织装配。”王勤介绍,“3D打印技术运用到这类大型草编作品中,也是我们的一次探索和尝试。”

希望被更多人喜欢

徐行草编将浓郁的乡土风情、流动的生活气息和柔美的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充满当地特色,兼具手工织品的自然美、艺术美,也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如今,王勤全身心投入草编的传承与推广中,把这门手艺传给更多青少年。王勤深知,要使草编文化发扬光大,仅靠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她经常组织相关志愿者培训和手工编织比赛等,扩大编织志愿者的队伍,以提升志愿者们的黄草编织技能。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王勤还录制了《海派百工》等十多部教学片和纪录片;还主动参与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培训指导活动70多次,受训人次达1万2千多人。徐行草编,不仅走进学校开设了课程,还走进了中华艺术宫、美术馆,被更多年轻人喜欢。

开设传承人培训班,尝试草编服装走秀……今天的王勤,手握柔韧的黄草,一边传承技艺,一边编织未来。“不少老一辈村民来展馆参观后,回去又把早年的一手草编技艺重新捡拾了起来,传给家里的年轻人。”她说,“一步步传承下去,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本报记者 杨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