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没有写稿,A股也“趁机”调整了。只是每次涨起来或者跌下去都会超出预期,这一次自然也不例外。
从3418点今年年内最高位回调到周四的3168点,基本上是一路滚落下来的,跌得毫不客气。这种阵仗,难怪股民又叹气被割韭菜了。
上一篇文章说有信心才有“中特估”,不幸又被言中!很明显市场信心不足啊!金融股一被“中特估”,量就上来了,可回眸一看,后方空虚,粮草未到,援军也没影儿……于是就掉头栽下来了。
目前多方退守3200一线负隅顽抗,等待援兵。
纵观五月行情,冲高回落,不红反绿,技术破位,基本面也乐观不起来。
首先是消费复苏不及预期。原来以为三年的疫情压抑了很多消费的需求,但实际上三年过去,消费并没有像预期那样出现报复性反弹。官方数据显示只有二、三月份有点惊喜,但四月份数据断崖下跌,巨大的反差让人甚至对二、三月份产生了怀疑。
前些天和一位券商的资深研究员聊到我的困惑,对方说数据可信,之前反弹和之后的断崖都是真实的。我说那一旦形成趋势就麻烦了。对方胸有成竹地表示,一定会有大招放出来,一如曾经的“两万亿”。我不置可否。一方面今时不同往日,整个历史背景都不一样;另一方面若还用旧招的话,还work不work?
当然我是乐见新招的,毕竟消费、生产、就业都已经陷入困境,确实需要放大招解开死结。但大招会是什么?我暂时没有头绪。
其次是城投债危机。各地陆续传出了有关当地城投债的负面消息。很早就有人预言房地产爆雷之后下一个是城投债。其实这个不难预判,专业人士基本上用本专业的知识储备就能预见,但前线发声的“专家”们似乎忙着干别的专业领域的事情,所以等到爆雷时大家都是手忙脚乱。没人知道波及面有多广,我只知道那是一个“黑洞”。
正因如此,我对那位券商研究员信心满满的结论仍是将信将疑。会不会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呢?
第三是“中特估”行情的突然“夭折”,对市场人气的打击着实不小。
“中特估”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一种非典型现象。本来市场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长期以来大家对“中特估”的“好”视而不见,难道都是眼瞎了么?这个群体被低估的外衣里面,是否藏着一些其实属于常识的理由?资金是逐利的,即使带着使命感的也不例外。进场很容易,敲个enter键就可以了,但退出呢?必须要找到接盘侠呀!那,谁将是那个接盘侠呢?
市场里唯一的亮点就是人工智能及相关板块。前文谈及对人工智能的看法,腾讯马老板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说明人工智能绝不能以题材视之。但也要清楚认识到国内人工智能存在的差距,不要被某些热血沸腾的言论所蒙蔽。只不过有一点也是事实,那就是在人工智能方面咱们虽然离第一很远,但毕竟是第二,不管差多远都是它了,也只有它了。既然如此,资金也别无选择,即使被裹挟着也要跟上去。
看着周五的反抽,我想起那位券商研究员的话。也许管理层已经找到了解决城投债危机的方法?也许刺激复苏的措施已经在路上?也许股票市场呈现的是一种假象?也许……也许还有很多也许,但是,唯一缺的是确定性。于是又回到年初的那句话:把预期降低再降低,先活下来!
黎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