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前举行的2023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传出信息: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发生一些重要变化,已步入深度转型期,不确定性日益增大。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拿下新赛点,考验着新能源车企。
面临转型阵痛
当前转型阵痛冲击汽车行业,一是整车价格竞争与产业链转型阵痛,新能源车全面挤压燃油车市场,燃油车全产业链承压;总体看新能源车快增长、缺利润,燃油车缺增长、有利润。新能源车成本仍然高于燃油车;新能源车品牌与影响力溢价上升,合资燃油车品牌溢价下降,市场进入劣汰赛阶段。
二是电动车充电难与能源产业链转型阵痛。电动车大规模快速普及超出电力行业预期,城市配电网负荷压力大,转型有序充电和车网互动挑战多;石化行业也面临燃油供应量减少,不熟悉的快充与快换需求急增,相对熟悉的氢燃料业务发展迟缓三重挑战;新发展的充换电产业商业模式不成熟,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急需确立新能源行业的战略定位;新能源车与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的大发展倒逼能源产业转型,但能源产业的市场化改革依然艰巨。
三是电池锂价波动与电池产业链转型阵痛。借助电动交通和储能等多个风口,电池产业突飞猛进,但锂价波动、产能膨胀、竞争加剧、业绩不稳。随着对电池的认识加深,更多整车企业介入电池产业,电池产业链与整车产业链结构性矛盾加剧。中长期看,车用电池仍然占到电池应用的70%,优化电池企业定位和创新商业模式亟待解决。
盈利成为关键
尽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但目前仅有特斯拉与比亚迪两家车企实现盈利,其他品牌悉数亏损,盈利问题成为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最大痛点。目前整车销售仍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收益环节,但投入巨大,且产出低于预期。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发展得好的新能源车企通过售卖新能源正积分、碳积分等获得收益。而对电动化转型较慢的车企而言,随着积分交易价格水涨船高,购买积分加剧了其成本压力。更何况,通过积分交易获利难以长久。对于普遍陷入盈利困局的新能源车企而言,尽快创新盈利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在当下竞争格局中,新能源车企年销量要达到50万辆才能实现盈利,达到500万辆才能“活得好”,扩大规模将成为新能源车企的必然选择,成为下一阶段竞争的关键。另外,智能网联将成为拉动车辆销售的新动能,意味着软件、自动驾驶等将成为汽车的核心竞争力。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轮技术革命加速向汽车产业渗透,大数据服务、语音识别服务等多样化盈利渠道正逐渐被打通。此外,进一步加强整车厂与动力电池、充换电等环节的跨界合作,可有效减少新能源车企的研发和资本支出,并有利于共同抵御产业风险。
短板亟待补齐
务必看到,我国汽车研发已取得长足进步并在部分领域有领先优势,但本土汽车供应链的整体水平仍落后于汽车强国。麦肯锡研究报告指出,只有10家中国企业跻身2022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营收总和不到全球供应商百强的5%。在诸如关键原材料、元器件、汽车芯片、操作系统等领域,更是存在不少短板亟待加强与补齐。
汽车业未来竞争比拼的应该是技术、成本、品牌和生态的综合竞争力。在此次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相关部门纷纷定调:科技部将瞄准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硬骨头”,发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作用;工信部将发挥龙头企业、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作用,支持开展高安全、全气候锂离子电池和全固态电池、大功率燃料电池等电动化技术及高精度传感器等智能化技术攻关,持续提升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质量性能。业界各方表示,应重点加强新能源汽车整车平台和生产专项建设,增强核心三电系统研发和制造能力,尽早形成重点汽车芯片自主保障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形成更具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生态环境。
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