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红色家底,青春模样 聚力用劲,一起啃下“老大难”“硬骨头”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担起新的文化使命
第2版:要闻 2023-06-05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引发上海各界热烈反响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担起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番重要讲话引发全国文化界的热烈反响。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谷好好表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我们更加笃定了新时代戏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我们只有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才能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探源中华文明

丰富中华文脉“基因库”

中华文明的文脉,集中在戏曲、文博、非遗等文化领域源远流长。戏剧场、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地标,承载着“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使命担当。

谷好好介绍,在“两个结合”的前提下,上海戏曲界始终坚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繁荣创作,努力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在市委宣传部的关心支持下,上昆倾力打造出全本《牡丹亭》,成为全国唯一完整演绎汤显祖原著《牡丹亭》55出的文艺院团,被誉为“2022年度中国戏曲重大文化事件”。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只有在中华文明中寻找到源头活水,守根护脉,方能以古鉴今,才能守正创新地用戏曲语汇构建起中国叙事、中国表达、中国价值,让世界看得到、看得懂。这对进一步厚植文化自信,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介绍,上海博物馆不仅是“考古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讲好故事”的文化客厅。认清中华文明的来路,方能从五千多年的历史中获得文化自信。6月即将推出的“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大展”是上博“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二个大展。该展览将聚焦距今5800年至4300年以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为代表的第一个文明发展高峰中最伟大的成就,汇聚全国19家博物馆、考古机构珍藏的出土文物超320件组。观众将领略长江下游史前文化艺术的魅力,感知中华泱泱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聚焦上海文化

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

红色文化是上海文化的亮色,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的特色,江南文化是上海文化的底色。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步伐中,褚晓波进一步介绍了上博今后的三大系列展览品牌——将基于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及“两个结合”立场,不断加强文物的研究阐释和活化利用。

被纳入“大博物馆计划”的这三大系列品牌分别是——通过“何以中国”文物考古系列大展,深入展示我国考古工作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突出成就;通过“对话世界”文物艺术系列大展,放眼全球,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通过“百物看中国”文物艺术出境大展,依托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6月10日即将迎来我国第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市群艺馆党总支书记、馆长,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吴鹏宏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美育之河的重要源泉。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口号为“讲好中国非遗故事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和“非遗新体验 乐游在上海”。期间,将围绕“漫游赏非遗”“品购享非遗”“沉浸传非遗”“互鉴知非遗”四大特色主题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共计500多项,邀请广大民众畅享非遗购、探访非遗味、共赴非遗游。

与此同时,举行到第十年的上海市民文化节,在持续阅读、背诵、知晓、理解、运用传统文化经典中,继续助燃市民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今年开始由“文化服务日”升级为“城市美育日”的市民文化节,意味着上海的公共文化工作正向着“全民美育”迈进。吴鹏宏强调,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文化馆要进一步找准新的时代定位,通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铸就文化馆事业和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本报记者 朱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