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晨轶 摄
编者按:
这几年上海旧里改造进入攻坚阶段。
老屋是有故事的,本期《老屋与亲情》《人散情不散》《老屋的不舍情》标题中都有“情”,这并不是巧合,老屋承载了童年、少年、青年,乃至结婚生子的种种往事,现在住进了新房,但是,老屋情仍将大家维系在一起,正如歌手降央卓玛唱的“想起老屋,我不再孤单”!
此心安处是吾家
林筱瑾
理工男老张“解甲”后回归老宅,那是他多年前曾居住过的地方。如今,地板因被租用过,颇显陈旧,厨房台面板出现了细微龟裂,一楼的灰暗光线加随意置放的细碎物件,令老房子视觉杂乱不已。装潢公司力劝他重装,老伴一怕装修劳顿二怕多花银子,说物件虽老看着还挺顺眼,只想换一下暗色的地板。顺着她手指处看去,橱柜实木门板旧了,风骨尚存,白色模压房门变成米色,几样经典款的大家具,带着了时间浓厚的包浆,也带着满满的慰藉。
这给老张出了一道难题。所幸刚过去的一年也让夫妇俩对“老窝”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疫情中,一楼逆袭了光线不足的短板,尤其是半分小园让他们爱上了种植。想提高退休生活的质量,老窝是举足轻重的得分项。老房子设备陈旧、瓷砖发霉、五金氧化、涂料起皮,是老窝的硬伤……有人主张应拆尽拆,代之顶流材料“武装”到牙齿,有人爱简装有人爱微改,甚至有人躺平忍耐那些不妨碍起居的细节。每个人的条件和住“商”不同,而这对夫妇决定尝试一种顺势而为,化整为零式的改造。
首先断舍离和归类收纳双管齐下,整洁有序替代了琐碎繁杂,让内心也轻松了。他们“轻”装上阵,实施微改造,把杂症逐个击破,借用城市规划上时髦用语:修旧如旧,同时省却了不菲的重装代价。
时下颇流行轻奢风的精装样板房,张太太看了说不如自家“草”窝自在。在新老飞速更迭、崇尚低碳环保的时代,能自觉低能量低消耗,坐拥美好的精神世界和老屋一起怀旧、一起变老,不也是人生一件特浪漫的事?
与老屋的不舍情
立雪
老屋弄堂的墙上终于画上了一个大大的“拆”字,预示老屋不久将夷为平地。
老屋是一间低矮的三层阁,地板软软的像走钢丝,不敢多走动,怕灰尘掉落到下面的前楼人家。自从搬进高楼以后,老屋就空关着。可是无论在新家还是在旅途,无论离老屋千万里,梦境里的家,始终是老屋而不是新家。每有亲戚朋友来,我总会带上他们去老屋参观,指明那里是我出生的地方。
小时候,我喜欢自己动手做玩具,用木块做成各式各样的手枪。一开始是用剪刀剪、在石头上打磨成型。前楼一位以前开蜡烛店的老人借给我一把钢锯,我才开始用锯条制作木头玩具。玩具做了一件又一件,锯条断了一根又一根。还锯时是我最尴尬的时候——钢锯上没有锯条,每次都将锯条锯断。好几次我不忍心再向他借锯子了,他都会主动借给我。那时候一根锯条的价钱可以买3根油条或4只大饼。有时候我怀疑他家以前不是开蜡烛店而是开五金店的,要不就是专门买来借给我的。
现在,老人不在了,我自己成了老人。我坐在封闭的阳台里,啜着咖啡和病毒绝对隔离,欣赏着窗外春秋,总是会想起蜡烛店老板。我也想助人为乐无偿借“锯子”给别人,即使借一箱去也借得起,不用还,但是借“锯子”的人没有了。现在的孩子有各种各样的智力竞赛,却从来没有手工作品竞技。他们不缺游戏冲关后的喜悦,但不会有完成一件作品带来的信心和自豪。
老屋要拆迁了,我很是不舍。因为老屋在,根基就在。但是社会要发展、城市要建设都需要新颖的设计来装点我们美好的家园,所以现在对老屋的那份眷恋可以留在我的记忆里。
老屋与亲情
徐琏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收到家信,家人为争老屋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张英阅信后,挥笔回信:“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有所感触,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相让三尺,最后成就“六尺巷”,现为安徽桐城一处著名景点。
邻居之间尚能如此包容,那么家庭亲人之间更应重情重义,有利、有理让三分。退休前,我曾参与房屋动拆迁工作。在老屋动迁,利益分配的过程中,我见过因为利益分配不均,兄弟姊妹间发生争吵,闹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也见过很多家庭凸显重情重义的优秀品质,为亲情放弃金钱,以庇护家庭、社会的和谐。
有一个家庭,父母很早去世,长兄长嫂为给兄弟结婚,让出父母留下的老屋,搬到了浦东,老屋动拆迁一分钱也没拿。我至今记得二位说过的一句话“让,不是吃亏,而是无穷的乐趣。”此话用在家庭正合适,让亲人占点便宜,当然不算吃亏。看着亲人抱怨少了,开心多了,自己也会开心快乐。
有一位名叫星星的女士,她家老屋动迁,哥姐都放弃。弟弟也表示放弃,弟媳有想法,因为之前是弟弟与星星一起在老屋为父母送终的。但弟弟考虑到星星腿有残疾,不仅不要一分钱,还忙着为星星找过渡房,全程打理新房装修。后又举债在星星的小区买了一套旧房,说离她近些,方便照顾她。可离婚后的弟弟却身患绝症,星星照顾了他很多年,直到他去世。姐弟都为对方心甘情愿地付出,手足之情血浓于水,令人感慨。
想起老屋不再孤单
娄惠静
父母亲相继过世后,我们兄妹仨遵照二老的遗愿,把老屋卖了。交房那天,我的手像患了帕金森综合征抖个不停,长长短短的钥匙互相撞击发出的响声刺得人心慌意乱。
当着老屋新主人的面,我握着一扇门又一扇门的把手,对着“双保险”“三保险”的锁孔,一一锁给他们看,却怎么也锁不住自己的泪腺。看到我泪流满面,先生拉着我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转,看陪伴了我半个世纪的老屋,凝视父亲写字作画时溅在墙角上像朵梅花的墨迹,走到阳台上母亲曾经摆放盆景的地方,闻闻君子兰的余香……
时间,有时会使人忘记过去,有时又会使人魂牵梦萦。
今年春节前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我匆匆扒了几口早点,拿了购物袋出了门。本来是去超市选购年货的,却鬼使神差,倒了两辆公交车,一直乘到老屋所在小区附近跳下站。踏上那熟悉的楼梯,还跟擦肩而过的老邻居点点头、挥挥手,当手伸进裤袋掏钥匙时,我一下儍了眼:一扇崭新的防盗门伫立在眼前,老屋已经换了主人,我来做啥?
还真是无巧不成书。那天,我做好晚饭,左等右等,走廊里始终没有传来女儿轻快的脚步声。正想着她,门“咚”地一声开了。原来,她公差去浦东,办完事,看时间还早,买了热的汉堡、甜的玉米汁,抬手想扬招出租车,才猛然想起老屋已经成了别人家的新居……
接过女儿手里的玉米汁,我搂着她,什么也没说,这时,央视音乐频道传来降央卓玛唱的“想起老屋,我不再孤单”。
人散情不散
曹慧中
多年前,居住了50多年的老屋拆迁了。这里,有我童年的足迹、青春的憧憬和即将步入老年的不舍。
老屋坐落在棚户区,区域内由300多户租赁房、私房、违建房和弯曲的小路犬牙交错不规则地镶嵌在一起。小时候,谁家生个炉子,满巷子烟雾环绕;谁家女朋友上门,满世界都来看热闹;不甘寂寞的,捧着饭碗就上别家聊天了。
社会的高速发展,让我们终于告别老屋了。孩子们兴高采烈,年轻人盘算着新房的装修风格,而老屋中我与一批将老未老的五零后们,对居住了几十年的老邻居即将散去依依不舍。经过商量,我们为每户居民制作了一本通讯录,上面有老屋人即将乔迁的新住址和联系电话。每年春节前,我们总要聚在一起吃顿年夜饭。自打有了微信,老屋人建立了微信群,刚步入60岁的退休人员成了主角。群里招呼一声,说聚就聚的见面、说走就走的旅行便成为常态。拆迁10周年,老屋人举办了一次大型聚会,在看得见老屋旧址的附近饭店里,每人手持一面五星红旗,一面显示老屋拆迁10周年的蓝色“老屋旗”,现场人头攒动,旗帜招展,气氛热烈。
如今,大家都住进了煤卫独用的产权房,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与当初不可同日而语,但老屋人依旧频繁地从各处赶来聚会,见了面总是喋喋不休地唠叨着有关老屋一切有趣的人和事,时不时地结伴出游且乐此不疲。见面的次数少了,但友谊更深了,感情更浓了。其实,他们是怀念老屋时期的烟火气,那种淳朴到简单透明的人际关系,那种有酒一起喝、有难一起帮的邻里氛围,那是一种新房替代不了的老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