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娜样情淮”暖人心 舞出中国风
第9版:文体新闻 2023-06-06

舞出中国风

从“荷花奖”看新时代舞者如何从中华文化宝库中汲取灵感

舞剧《红楼梦》剧照

舞剧《曹雪芹》剧照

舞剧《大唐贵妃》剧照

舞剧《门》剧照

6月9日,舞动长宁·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终评将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迎来又一部从名画中走出的舞剧《门》。作品灵感汲取自唐代名画《捣练图》,展现了大唐长安城一百零八坊的社会百态和众生相。

同样角逐本届“荷花奖”的热门舞剧《红楼梦》,因票房火爆,剧院方在端午假期特别为市民观众和舞蹈爱好者加开三场。不料,逾2700张票也是瞬间秒空。而舞剧《曹雪芹》也几近售罄。

本届“荷花奖”传统文化题材舞剧多且火爆。当代编导和舞者不约而同将目光聚焦中国古代名画、名著、名人,植根传统、追本溯源、守正创新,探索中国舞剧未来。恰如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中国舞协副主席黄豆豆所说:“舞蹈是蕴含民族精气神的艺术,新时代的舞蹈工作者应从中华文化宝库中挖掘能量‘舞出中国风’。”

名画 名著 名人 纷纷入舞

一部《只此青绿》,用舞蹈诗剧再现王希孟唯一传世之作《千里江山图》的浩渺,也打开了用舞蹈讲故事的新视野。《听琴图》中的青篦扇、《瑶台步月图》中的三白妆,还有《蚕织图》中幻化出的“唱丝”……剧中许多“名场面”都能在宋画中找到出处,有网友评论这台演出宛如一堂“古画鉴赏课”。

即将上演的舞剧《门》从反映妇女劳作的唐代名画《捣练图》切入,以鲜明形象、梦幻叙事酝酿出的葱茏诗意,引发观众人生感悟和哲学思考。剧中,舞蹈、美术、诗歌融为一体,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交相呼应。剧中蕴含了“爱恨”“嗔痴”“忠孝”“仁义”,也让人们看到家门、城门、国门,以及那一扇扇颇难叩开的心门。

名画之外,还有名著和名人。《红楼梦》与其作者曹雪芹,各自被改编成舞剧,入围“荷花奖”舞剧终评。而在“荷花奖”古典舞赛道上,传统文化受追捧的力度更甚,入选终评的47个节目中,取材自壁画、出土文物以及古代名画的作品接近三成,随着《杜甫》《孔子》《李白》等舞剧的成功,如今“苏东坡”“李清照”等古代文豪相继“翩翩起舞”。

壁画 文物 戏曲 焕新出彩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非新风潮,早在近100年前,中国舞蹈就在传统戏曲中焕发光彩,甚至吸引世界知名舞蹈家陆续造访中国。

美国现代舞蹈家圣·丹妮丝有着很浓的东方情结,她曾为一尊小小的白玉雕刻的观音像着迷。为还原雕刻形态,她将自己打扮成观音模样,编创了《观音舞》。1926年,丹妮丝随舞蹈团来到中国,她和她先生肖恩观看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表演,为《霸王别姬》中的舞蹈心醉不已。临走前,梅兰芳送了她一件有水袖的戏服。回国后,两个外国人将他们眼中的《霸王别姬》改编成舞蹈《吴妻别帅》。这是舞蹈史上有据可考,西方现代舞蹈家首次在中国戏曲四功五法中汲取灵感编创的舞蹈作品。

诚如黄豆豆所说,舞蹈既是独立的艺术门类,又能无缝衔接融入各种艺术形式,有着巨大的延展性,它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始终水乳交融、携手并进。

诚心 潜心 匠心 缺一不可

传统文化让我们找到来处,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好作品依旧需要诚心、潜心、匠心共同造就。

2019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要推新版《大唐贵妃》,作品脱胎自梅兰芳名剧《太真外传》,剧方找到黄豆豆,试将名动一时的“翠盘舞”再现舞台。黄豆豆遍查史料,最终从一张老剧照中寻到线索——原来翠盘是会转动,梅兰芳当年的舞蹈是360度呈现的。

话剧《林则徐》中,黄豆豆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在有对白的演出中加入无声的舞蹈,倾斜度有11度的舞台也为演员舞蹈时的稳定性带来极大挑战。为舞得安全、舞得美,黄豆豆每日午饭后就悄悄溜到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后门的车库斜坡,将所编动作逐一测试。

以传统文化入舞,简单拼贴或是舍本逐末地追求“形似”,只会让原本要传递的文化内涵失去光彩。唯有读懂古画、文物、名著背后的文化内涵,以现代眼光去解读、用深入浅出的舞蹈语汇去展现,才能真正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