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厨房交响乐 飞虹路上苦楝花开 粽香里的思念 西津渡 随园令人羡 可对他说戏话
第14版:夜光杯 2023-06-08

可对他说戏话

肖振华

对他人说话,有时一本正经,庄重认真地说;有时大声嚷嚷,疾言厉色地说;而嘻嘻哈哈,谑笑科诨,说些“戏话”,也是人际交往中该有的一种说话方式。对此有所领悟的,是我那年一次乘坐长途汽车的遭遇。

在外地出差办完事,坐车回旅馆,座位在最后一排,邻座是个中年男子,车行一路,烟抽一路,当时并无禁烟令,车厢狭小,背后又是密封的玻璃窗,烟雾缭绕,空气浑浊。后来我实在憋不住了,瞪眼怒怼:“能不能别抽了,这烟太呛人了!”岂料他反唇相讥,尽管后来车厢里的人也在指责、规劝,他仍然无动于衷。回到住处,同伴听了,说了他曾经在一部电影里看到一个桥段:火车里有人不断点烟,旁边对烟过敏的男主角伸手拿去了他的烟,笑嘻嘻地说道:我知道老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没有争吵,没有翻脸,最后两人竟然相谈甚欢。

心理学有个“南风效应”,路上的行人为了抵御寒冷刺骨的北风侵袭,会把大衣裹得紧紧的,而当南风徐徐吹拂,风和日丽,行人觉得很暖和,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推己及人,换位思考,要人家敞露胸怀,你必须设身处地,春风化雨,即便是规劝、阻拦,也不会横眉怒目,甚至不会义正词严。

我朋友卫城的老妻一度信奉“吃啥补啥”,喜欢动物内脏,医生很严肃地对她说,动物内脏脂类含量高,特别是胆固醇含量高,摄入过多可能出现高脂血症,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容易引起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等慢性病。老妻却不听,卫城也不阻拦,反而给老妻提供了“古已有之”的佐证。唐代诗人张籍是杜甫的狂热粉丝,为了能写出和偶像一样的好诗,他将杜甫的诗卷烧成灰烬,然后加上蜂蜜,就像喝补药一样,每天喝一盅,坚信“喝下杜甫的诗,会让我改换成诗人的肝肠”。张籍后来成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诗坛成绩斐然,这不也是得益于“吃啥补啥”?老妻看着卫城笑眯眯地叙说,沉默不语,若有所悟。

劝导说服别人可以笑语盈盈、调侃打趣,自己遭遇他人的无礼无理的敦促、侵逼,不想委屈自己,也不想毁冠裂裳,同样用得着戏言谑语。宋人的《墨客挥犀》记载了一则故事,当时有权势的人喜欢脔婿,即在中榜的科举士子中选择女婿。但这种乘龙快婿,不是所有人都心甘情愿的,只是迫于权贵豪门的威逼,不得不从。有一位新科少年,样貌英俊,气度不凡,被当地一位权贵看中,数十位仆人欲将其带回府。少年也不推辞,欣然前往,到了权贵家门前,看热闹的已是里三层外三层。门内走出身穿金紫衣服的官员,见少年俊朗,喜笑颜开地说:“老夫有个独生女,样子不算丑,欲与君结为良缘,不知意下如何?”少年连忙弯腰道谢:“我一介寒门,能攀上贵亲三生有幸,待小生回家,与妻子商量一番如何?”众人哄笑而散。

前些日子校友聚会,有位同学是书法爱好者,他照例带了笔墨纸砚,当众搦管操觚,表演一番,然后分送给大家。开始一两次同学们都欢喜收下,说些恭维感谢的话,但每逢相聚写书法,有了一张又一张的“淡泊明志”“厚德载物”“宁静致远”……就是让一己的爱好强加于人了,同学们由厌倦而厌烦。那天看他在餐桌上摊开了宣纸,我走过去笑嘻嘻地对他说:“今天给我写一张‘杜甫能动’吧?”很多知道这个“梗”的同学哈哈大笑。有一幅书法作品,书法家采用繁体行楷书写了“勤能补拙”四字,因为这幅作品的连笔顺畅,每个字的偏旁被省去了一些,让人产生了误识,有的居然从左往右将其读成“杜甫能动”,由此闹出了笑话。大家七嘴八舌,从“缺乏欣赏力”“辨识度不高”“连累了杜甫老先生”,扯到书法的阳春白雪和信笔涂鸦,写书法的同学不知如何下笔,讪讪地收起宣纸,“今天不写了”。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有一句精辟的名言:“没有所谓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置身不同场合,遭遇不同事情,需要灵活地变换自己的交流口吻、说话语态。军中无戏言,日常有戏话。可对他说戏话,便是在碰到非原则性问题时,在无伤大雅的生活的细枝末节处,接受并化解彼此的龃龉和冲突,凑哄逗乐,曲径通幽,会事半功倍地提升沟通效率,也是一种圆融自洽的情商。南风轻拂可人天,生活中放下不苟言笑、咄咄逼人的架势,躲开短兵相接、唇枪舌剑的锋芒,严词戏言,厉言戏说,妙语解颐,温颜嬉笑,这是值得我们认真仿学的一种“玩笑”。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