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甫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一个西津渡,半座镇江城。古代南来北往、行旅商贾离不开水、离不了渡口。西津渡依破山栈道,望浩渺长江,东面象山为屏挡海潮,北面邗沟畅其通流,临江断矶绝壁,是一处适合渡船上下的天然港湾。因此,六朝时期,五胡乱华,永嘉南渡的大批北方流民都是从这个渡口过了长江上了南岸,得了救。那篇著名的《讨武曌檄》,雄文一时动天下,但讨武落败后,才子骆宾王与那位徐敬业就逃到润州,躲在蒜山之下。
关于蒜山,来历也深。蒜山的初名其实叫“算山”,名副其实的智慧之山。三国时,曹操百万精兵呼啸南下,孙刘联军加在一起不过5万,咋办?站在蒜山顶,看着浩渺的长江,诸葛亮、周瑜约定:把自己认为合适的战略写在手心。二人一打开,相视而笑,原来都是“火”字。既然不约而同,那就放手一搏,于是,中国历史的长卷里就有了“火烧赤壁”。这座小山就叫“算山”,这座亭子就叫“算亭”。蒜山(当时山上长满了泽蒜,所以当地习称蒜山)因为军事位置重要,历来战事不断,东晋孙恩起义,宋代韩世忠都曾凭此以抗敌。韩世忠驻兵蒜山抵御金兵南侵,夫人梁红玉亲自击鼓激励士气,困十万金兵于镇江城西黄天荡,差点活捉了统帅金兀术。元朝军队南下西津渡、郑成功渡江取瓜州,西津渡曾阅旗幡无数、战船无数。
蓝天下,你看见浅浅而灰白的拱券门,卷草纹蔓延的券顶上顶着白底绿字牌匾的“西津渡街”,就到古街了:青石板街,街两边一色的银器店、手工活计店、小吃店……西津渡渡口功能今已渐渐弱了,但千百年传下来的样貌却还基本完好如初,所以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誉老街为“中国古渡博物馆”。
沿着古街一路往西,边走边想象着,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波罗……他们在此候船、登岸,上小山望长江,逛长街沽酒买浆,留下了许多好诗篇。历史走过沧桑,西津渡也留下了“飞阁流丹”“层峦耸翠”等景观,古街上的救生会、昭关石塔等的维保,获得了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
待渡亭今已谦逊地偎在街中火墙下,古代这里却是迎来送往、小憩避雨等待摆渡的场所。八卦皇帝乾隆皇帝也曾经在此待过,大臣们怕他寂寞无聊,备下渔具让其钓鱼消遣。那天乾隆皇帝的运气好得出奇,鱼儿频频咬钩,锦鲤金鳜竞相献媚,乾隆爷自然是十分开心。原来手下人暗中在水下布下一张大网,网里放了一大群鱼。但这个说法不太可信。网口没在水下,鱼儿肯定跑了;高于水面,乾隆焉能不察。
渡口兴旺时的镇江,无尽繁华。喜欢在客船上观察晚上的“潮落夜江斜月”金陵渡(西津渡唐时叫金陵渡)和江面星火两三点的张祜,所绘的画面常常冷月凄清,让人觉得风凄雨苦想添衣衫。而同样写这里的王安石则不同,他人在江面客船上,回头一望是春山的样子,更让我着迷: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渐离西津渡,前面是瓜州,那种怅而不惘,心中有未来的样子,不正是我们的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