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愚园路岐山村的魏取华今年70岁,卫生设施改造以后,魏阿姨用上了干净整洁的独立卫生间
扫码看视频
>>>愚园路街区
岐山村即愚园路1032弄,是愚园路上颇为著名的新式里弄之一。1925年—1931年间由美商中国营业公司、中央信托局等房地产商联建70幢中西式3层楼房,加上建于1924年的5幢4层花园洋房东苑别业,共计75幢。当时业主借周武王发祥于岐山,冠名“岐山村”。2005年,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的岐山村被列入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目前,岐山居民区实有户数1856户,实有人口5873人,其中转租他人的有789户,占总户数的42.5%。
一条百年愚园路,半部上海近代史。
近年来,这条梧桐树荫下的小马路,经过城市更新,在丰厚的历史土壤之上,开出时尚文艺之花,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街。
历史深处仍可看见人间烟火。很多人认为,愚园路的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历史风貌保护与人民生活改善中找到了平衡,正所谓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此外,在改造模式的探索上,愚园路也作了不少尝试和突破。
真实情况可能不像想象中那样乐观。近日,本报记者蹲点愚园路岐山村调研发现,那些外表光鲜的老房子里,很多人家的居住条件只能用“窘迫”来形容,居民盼望改造的呼声非常迫切。但因种种条件所限,始终找不到可行之路,客观上对老建筑本身也造成了破坏。此外,城市更新引入社会力量后遭遇的矛盾与瓶颈,也需要更多的破解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曾经说过,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在《做好城市工作的基本思路》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城市发展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聚促进城市发展正能量。要坚持协调协同,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
岐山村这些老建筑和居住在里面的老人,如何得到真正的尊重和善待?如何突破现有的机制和法律瓶颈,创新理念与手段,凝聚人心和共识,让更多类似的城市更新从“面子”到“里子”都光鲜?这需要社会各方一起想办法、共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