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罗水元)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城市进程中,上海也在保护并修复海洋生态。来自上海市水务局(上海市海洋局)的消息显示,上海临港滨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将在今年9月底完工。
作为杭州湾北岸受损海岸带生态修复重点项目之一,上海临港滨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被纳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的“海岸带专项规划”,着力解决临港海岸带面临的三重“危机”: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入侵;滨海湿地生境退化;消浪坝损坏,导致滩势不稳定。
项目工程西起芦潮港水闸、东至南汇东滩四期大堤,涉及岸线长17.05公里。工程总体按“一带三点”布局,即总长17.05公里生态廊道,以及港湾凹地生境修复段、南汇嘴特色湿地保护修复段、侵蚀海滩保护修复段三个节点。
项目建成后,将改善临港海岸带生态系统质量、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减灾协同增效、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并在临港新片区形成一条高品质亲海岸线,与海堤内外的赤风港湿地、滨海防护林带、观海公园组成上海临港未来之城的滨海湿地生态廊道。
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上海市水务局介绍,此次修复时,采取了互花米草治理、本土盐沼植被恢复等多种形式。为进一步营造滨海海洋生物生境,仅底栖生物增殖放流一项,就计划分批次投放总量约40吨的底栖生物,包括在水上已建成牡蛎礁体内投放约1.3亿个牡蛎苗和4.6万个成体牡蛎。投放的斑尾刺虾虎鱼、金钱鱼、暗纹东方鲀等水生鱼类,有1万余尾,缢蛏、青蛤、沙蚕等底栖生物,有600公斤。
有关方面希望,通过投放本地鱼类和底栖生物,进一步提升该区域生物资源底数,助力优化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