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容君
每年春末夏初,在一些湖泊河塘水面上,密密匝匝地漂浮着一片片面积大小不等的菱角。用我老家安徽无为话来说,菱角有“家生”(人工繁殖)和野生的两种。每年5月草长莺飞时节,在水下埋伏了一冬的菱角,冲破水的压力和鱼的骚扰,如莲花宝座般开枝散叶,漂浮于清波之上。粉白的菱角花瓣,小如米粒,花蕊嫩黄,微风吹过,阵阵清香,沁人心脾。菱角可能是最能体现老子“无为”思想精髓的水生植物了。除了第一次养殖要撒些老菱角种子,其后若干年内都不需再种,如此年复一年,它们几乎不用管理,便会蓬蓬勃勃,繁衍生长。因此,每年采摘期快结束时,养菱人家都会有意留些老菱角,让它们果熟蒂落时沉入水底,这便是来年的希望。
由菱角衍生出的“菱角菜”和“菱角米”,是家乡少有的几种可以从初夏端午吃到中秋佳节的水生植物。两者虽只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前者一般在端午节前后即可采食,而后者则须到中秋节前后方能下手啖之。经过一个冬季的蛰伏与涵养,从开春长到端午节时的菱角藤茎正处在生长旺盛期,此时家菱角藤茎又粗又嫩;野菱角藤茎则又细又长,藤须也较家的少许多;菱角米则正处于灌浆期。是时,将生长得过于茂密的菱角连根带叶拔出,既疏松了过于紧密的菱角生长空间,又将经过清理、加工的菱角根茎,制成美味可口的菱角菜,可谓一举双得。
菱角菜做法大致如下,先将菱角藤茎摘洗干净后放到清水中浸泡半小时。锅中放清水烧开,将浸泡好的菱角藤茎放入开水中,一般烫30秒左右,等其变成咸菜色后捞起。将焯熟的菱角藤茎放至不烫手时切成1厘米左右的小段。热锅凉油,等油热后放入菱角藤茎,盐、醋、姜等少许,快速翻炒几下后放入大蒜末,出锅、装盘,便可食用了。讲究的还会放些红绿辣椒丝点缀,或撒上少许白砂糖提味,实是个“爱死人”的下酒下饭的好凉菜,成为整个夏季餐桌上的“常客”。
菱角菜吃到差不多根老味涩的时候,中秋节差不多也快到了,此时正是采摘菱角米的旺季。经过一整个夏天生长的菱角个大皮薄肉实,生的鲜甜,熟的纯香。菱角米依品种不同,有四只角形如水牛般壮硕的,也有只长两只角的。区分菱角米老、嫩的最好办法就是放入水中,嫩的会浮在水面上,那些沉在水下的自然便是老的。菱角浑身都是宝,不论老、嫩,都可入菜上席。嫩的不仅可当水果生吃,更是下酒佳肴。至于老菱,简单点的煮熟了直接当杂粮果腹,复杂些的可与很多食材搭配成时鲜菜肴,供人们煮食、配菜、熬粥、煲汤等。除了成为美味佳肴的百搭菜外,因其所具有的健脾益胃、解酒消食、减肥瘦身等药食保健功效,广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至于采菱角,则更是家乡孩子们夏天的最爱。放晚学回到家,不待父母要求,大多会主动拖上澡盆或腰子盆(当地一种椭圆形捕鱼用具),下河采摘菱角。会划腰子盆那是需要一些功夫的。细长椭圆盆身平衡不易掌握,初学者弄不好翻盆落水是常事。圩区人会游泳和划腰子盆是必备基本功,两脚叉开踩在盆沿内,中间放个小板凳,身体重心和重量尽可能靠近盆前端,稳稳坐好,手持板桨或干脆以手当桨,在盆的外沿一边划水一边翻着菱角叶摘着菱角。高兴时,有“坏”小子还会在划过心仪的姑娘面前唱起那首脍炙人口的《采红菱》,惹得采菱的人们一片嬉笑或是引发一场局面难控的水仗。
如今,我们早已将远方当故乡,视故乡为远方。年少时夕阳映河塘,众人采菱忙的热闹场景,那些荡漾在水面上的甜美歌声和乡风乡情,如今只待成追忆,而那追忆里盛得满满的,是难忘的香甜美味和无比的快乐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