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模型展示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以下简称“首届碳博会”)上的一些展出情况显示,上海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城市,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海洋正成为助力节能减碳的“新天地”。
海上风电规模居首
首届碳博会上,国家电网展厅展出的有关情况显示,自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2010年建成并投产中国第一座大型海上风电场(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以来,我国的海上风力发电从探索期、培育期逐步进入了高速发展期,目前总装机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
跨越式发展中,国网上海经研院“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研究,仅风力发电的风机基础就有单桩、高桩承台、半潜漂浮式、张力腿漂浮式四种,最大支撑单台风机的容量,从4兆瓦逐步提升到了18兆瓦。
而通过研发海上风电功率超短期预测技术,台风等恶劣天气下的电力系统运行能力得以优化,能确保海上风力发电的平稳并网、全额消纳;研发的海上风电运维一体化平台,则可实现主动运维、精准管控,将年发电量提升3%以上。
目前,上海海上风力发出来的绿色电能,在上海南部,通过高压海缆源源不断输送到了临港新片区电网;在上海北部,通过柔直输电进入G40长兴岛隧道,实现了交通—能源大动脉的完美同行。而在未来,随着虚拟电厂、深远海风电等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坚,海上风力发电有望获得更高质量发展。
创新利用LNG冷能
碳博会上展示的另一种发电方式——冷能发电,也在海上。
申能集团旗下上海液化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上海LNG公司”)十六年不懈探索研究后,于今年4月底在洋山深水港一座小岛上并网调试成功国内首套、目前世界最大规模的LNG冷能发电装置。该装置实现了上海LNG冷能利用零的突破,填补了国内LNG冷能利用在发电领域的空白。其设计的2400万千瓦时/年发电量,占LNG接收站年用电总量1/4左右,每年可减少能耗接近7000吨标煤,减少碳排放约1万吨。
此装置启用前,海上进口天然气运到洋山深水港一座小岛上的接收站时,虽然成本中已包括产地单位为便于运输而将天然气液化到-160℃的费用,但传统做法,即通过海水、空气或其他冷媒介,将液态天然气还原成能输送到千家万户的气态时,相应的冷能被白白释放了。按每年进口600万吨液态天然气测算,每年释放冷能所折合的电能达18亿度! 本报记者 罗水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