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马丹)今迎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进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对于生活在北回归线以北的我们来说,这一天是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对上海而言,夏至意味着盛夏来临,夏至节气上海常年平均气温26.6℃,平均降水量160.2毫米(徐家汇站,6月21日至7月6日),可以说是上海雨水最多的节气,民间更有“夏至大烂,梅雨当饭”的谚语。
端午还有“暴力梅”
申城今年自6月17日入梅以来,经历了“暴力梅”带来的猛烈降水,西部北部成为主要降水区,崇明部分地区超过了250毫米。据上海中心气象台预报,进入夏至后的端午假期,先晴后雨,22日虽然天气晴好,但是,最高气温达到33℃,下午短时还可能会出现臭氧中度污染,湿度较大,体感闷热。
与此同时,一场暴雨已排进端午“档期”,“暴力梅”会出现在23日夜间到24日,主要降水时段集中在23日夜间到24日白天,并伴有雷电、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雨量分布不均,过程累积雨量将达到50~80毫米,局部地区达到80~100毫米,小时最大雨强有30~50毫米。气温倒是在雨水的打压下小幅下跌,最高气温预计会跌至26~27℃。
夏至三候迎盛夏
在二十四节气中,夏至是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在古代,夏至不仅是重要的节气,还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其隆重程度甚至超过端午节。诗人用“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这样的诗句描绘夏至的美好光景。与所有的节气一样,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即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上海科技馆自然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何鑫说,一候鹿角解,意思是鹿角开始脱落。“这里指代的‘鹿’大概率应该是中国东部地区曾经分布极广的梅花鹿。梅花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中的吉祥物之一,由于‘鹿’与‘禄’读音一样,梅花鹿频频出现在各种传统画上,比如传统的寿星画像上会有蝙蝠、梅花鹿、寿桃的元素,分别象征着‘福、禄、寿’。”
“在古人眼中,夏至之后,天气逐渐炎热,在仲夏季节,动植物们也会规避那些太阳暴晒、阳光直射的区域和时间,所以在一些阴凉地反而会有更多的生命。正所谓,喜阴的生物多了,喜阳性的生物少了。”何鑫说,二候蝉始鸣,意思就是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除此之外,对上海来说,夏至期间,白天能观察到鸟类少了,活跃度也大为降低,基本只剩下一些常见的留鸟和少量夏候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