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5日 星期日
初夏 寻觅《横沙岛史话》始末 四十八篇退稿 手机,拍桥易拍好难 歙县:阳产土楼
第15版:夜光杯 2023-07-04

寻觅《横沙岛史话》始末

陈志超

在家乡寻古问今收集史料的时光里,了解到有本《横沙岛史话》的书,只知书名其余的不甚了了。一次偶然的机会,从友人处得悉这本书是复旦大学历史系德高望重的教授余子道早年编撰的。便利用复旦校友的身份,联系到历史系老师,由他们牵线搭桥继而联络上了余教授的女儿。真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

《横沙岛史话》这本书蓝封面,蜡版油印,印刷日期1964年5月。

时间追溯至1964年春节后不久,复旦大学八十多名师生响应上级号召,奔赴横沙岛开展为期四个月的社会主义教育(四清)运动。八十多人分两批乘坐机帆船从吴淞码头出发,劈波斩浪向东航行了3个多小时进入横沙港。在横沙期间他们分住在各大队贫下中农家里,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并且按照学校党委的布置,同时开展横沙岛历史的调查研究收集整理,为编写横沙岛史作准备,具体事务由带队老师余子道负责。

为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师生们在紧张的劳动学习之余,分头查找有关资料。如清道光年间,川沙张船户在赴东海佘山海域捕鱼期间,为躲避风浪随波逐流漂流到横沙(沙洲),这是沙洲状态下的横沙被首次发现,此后川沙八弟兄在横沙割芦苇,遭遇多日狂风暴雨无法回本土,活活饿死在沙滩上的传说;“家产无一担,赤脚上横沙”,第一批先民上岛拓荒的艰辛历程等,许多情况以往不著文字,只是口头相传,都被师生们原原本本记录下来。当时的东兴村是岛上最大的村,村里的先民又是横沙岛垦荒鼻祖之一,于是师生们就将东兴村作为调查研究的重点,如海岛上第一个农业互助组、第一个农业初级社、第一个农业高级社都是在东兴村里奋楫争先成立的。在获得大量原始素材的基础上,余子道老师组织几个思路敏捷出手快捷的笔杆子学生,分门别类,去粗取精地进行撰写,列出了18个大类:“长江口外横沙岛”“一家富裕万家穷”“在合作化的道路上”“渔港春潮”“春风杨柳横沙岛”等。初稿写成后经集体讨论反复修改,再由余老师统稿后报公社党委审核。

那个年代没有打字机,几个字迹端庄、钢板蜡纸刻字驾轻就熟的同学担当起刻字匠。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努力,终于在一张张蜡纸上完成了15万字的刻字任务,然后用老式的油印器具一页一页印刷。忙碌两三个星期后,一本本蓝封面的《横沙岛史话》就这样完成了。当散发着油墨芬芳的“岛史”送到公社党政领导手里时,领导们赞不绝口,称这本书的问世是横沙岛历史上破天荒的文化大事,零星的资料得到了汇集,民间的口口相传被文字保存了下来,复旦师生为横沙人民办了件大好事。

一个甲子稍纵即逝,前些日子淞沪抗战纪念馆工作人员在整理浩瀚馆藏物品时发现了这本书,又辗转联系到该书的编者鲐背之年的余子道教授,并为他准备了复印本。余教授知道我在寻觅这本书后让我先睹为快,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使我感激不尽。

今年5月,余子道教授受横沙乡领导之邀,在时隔几十年后重又踏上了横沙岛的热土。一个甲子过去了,海岛的变化天翻地覆,令老教授感慨万千。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