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请关注“新民艺评”
◆朱 光
时间是上世纪20年代初;舞台前有着隐约燃烧但终究不旺的火。一位神色凝重的年轻人感叹:“远山静默,天空不见一点星光。共和就要死了。”另一位疑惑:“不救国,那如何表示你爱国?”两人握手:“陈独秀,字仲甫。”“李大钊,字守常。”与此同时,天幕上出现他们的名字……
7月7日起三天,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在北京上演舞台剧《觉醒年代》,该剧以两位率先觉醒者的相遇开场,也以他们携手建党最终收尾:“那时候的中国,一定是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只要心里有光,再黑,也能看见亮。
继电视剧《觉醒年代》为观众铺陈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试图主宰自身乃至推动家国命运的觉醒者的群像,话剧《觉醒年代》再次让这些率先觉醒者在观众面前“活”了起来——一位位信仰崇高、学富五车、个性十足且和而不同的君子,在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感召下,组成北大学者天团。坚持留辫子、穿袍子但却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希腊语等9国语言的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教在北大”。学贯中西的他,一上来对陈独秀的“文脉”也有质疑,对其在早稻田大学读了一半没毕业略有不屑,“凭什么担任北大文科学长?”北大文科学长一职相当于北大分管文科的副校长。陈独秀答:“我为中华新文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未等两人辩明,倡导新文化运动,在学术上反对辜鸿铭“守旧”的钱玄同质疑辜教授是“保皇党”……即便学术各有专攻、见解各有相左,但不妨碍他们在北大这一知识平台上各显其能。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有一颗爱国心、一腔救国热血。诗人沈尹默、创造了“她”字的刘半农,以及想叫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的周树人——小说《狂人日记》就是发表在陈独秀主导的《新青年》杂志中,“周树人,从今往后就叫鲁迅”。
辜鸿铭与胡适之间的针锋相对,不仅仅在于学识上的较劲,更在于对东西文化碰撞时的态度。胡适本能地以《荷马史诗》里的英文作为开场白,口音不那么地道。辜鸿铭直接以《荷马史诗》里另一句规劝人谨慎行事的希腊文原文回敬,并补充:“一张苦口、一支秃笔,一两句白话诗,便要振兴国内高等教育,图万事久远之期!”对于身穿西装的胡适,引发辜鸿铭随后的一段独白,赢得全场掌声:“千万不要以为我们穿上西装、满嘴英语,洋人就会高看我们。恰恰相反,当一个中国人西化成洋人的时候,恰恰会引起他们的蔑视。只有让他们看到我们中国人有着与众不同的文明与精神,他们才会在心里对我们有真正的尊重……”语出自辜鸿铭用英文写的《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的心灵与理智的完美和谐。我辜鸿铭将终身致力于弘扬与传播这种伟大的精神,虽九死而无悔。”这句话,搁在当下,依然振聋发聩!
该剧不仅让奠基了中国现当代文明的学者哲思“栩栩如生”,入耳入脑入心,还呈现了在他们的启发下,为中国共产党建党铺就道路的伟人和志士,是如何产生思想变革的。如也曾出入北大的毛泽东,毕业于南开大学的周恩来,以及五四运动领袖之一、北大代理校长、历史学家傅斯年,另一位五四运动领袖之一、后来的中共二大代表邓中夏等。李大钊还与毛泽东有一番对话,正是李大钊把《共产党宣言》交到毛泽东手上,并启发道:“倡导新文化运动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中国的工人和农民……”
除了中国工人与农民,妇女也是要被解放的对象——这一深层次内涵,通过男性角色的爱人们凸显了出来。李大钊与妻子赵纫兰,陈独秀与妻子高君曼——其原配的妹妹,胡适与妻子江东秀,周树人与朱安、许广平等,就裹小脚、赴东洋、德与才、爱与恨等展开对话与探讨——那个年代,奠定了如今中国女性最为现代、独立的形象。
觉醒年代,觉醒的是社会的方方面面,造就的是如今美好生活的根基。自巴黎和会引发五四运动,由学生开始觉醒,带动工人、农民和妇女等社会各个阶层的星星革命之火,逐渐以燎原之势爆燃,这是鲁迅的“呐喊”、毛泽东的沉思、傅斯年与邓中夏的“运动”等等社会各个阶级共同作用、汇流而成的革命热浪。
最令人动容的堪称陈独秀与两个儿子陈乔年与陈延年的两次离别“二合一”——第一次,是他送两人赴法留学上船之前,拿出自己炒糊的南瓜子让他们带上:“我知道你们就喜欢糊掉的味儿。”瞬间第一声枪响,29岁的陈延年先倒下;第二声枪响,25岁的陈乔年倒下。陈独秀第一次送两儿赴法后,他们与周恩来创建了中国少年共产党;第二次“送别”是艺术化的处理,但在家与国之间舍生取义的情感冲击太过强烈,直接看哭观众……如今的我们能为成为觉醒者付出多大的代价呢?
一群学生背对舞台清唱:“光阴似流水,我们一路莫徘徊,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大家努力呀,同学们,明天再会!”
只能在舞台上与觉醒者“再会”的我们感怀,定要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