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杰
如果问我画家中谁文章最好,我会毫不犹豫地说:“黄永玉!”
虽然我并没有认真读过他许多文章,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见倾心。我大学毕业后,在中新社工作,那里订了很多香港报刊。有一天,我在香港明报月刊上看到黄永玉写的连载小说《大胖子张老闷儿列传》,被逗得捧腹不止。这种“惊艳”的感受,就像我后来读到古龙的《欢乐英雄》。尽管我看过的金庸小说更多,尽管后来我曾经读到过古龙胡乱应酬的烂作,我心里武侠小说作家之首席依然是古龙。
我没有读过黄永玉的《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虽说又是“无愁”,又是“浪荡”,但书名依然让我感到,读进去会有我所不堪的压力和冗长。我只是零零碎碎读过《比我老的老头》的部分,但觉得比他还老的老头,于我,就更疏离了。早在网络时代之前,就习惯于碎片化阅读的我,还是喜欢感受他文字的吉光片羽。他画上的题句,诗文的片段,相见时常有一瞬千年之叹——
“这两人一辈子就这样分开了,他俩哭得多么辞不达意,离别的语言天籁的很。”
“记者:‘黄老,如果您把自己比喻成一道家乡菜,会是哪道菜?’黄永玉:‘青辣椒炒红辣椒。’记者:‘为什么?’黄永玉:‘因为不好回答,只好这么回答。根本也没有这道菜。’”
“凡一件事在性子头上,千万莫顶,凉了自然解开。顶,费时费神,凉了以后的开解,双方想起都会好笑。”
“画一幅大画,像控制着几百只将要逃跑的螃蟹。”
“人们对于陌生现象往往反映出自我见闻的十分局限。”
……
缺乏智慧的文采,如同华丽的干花;缺乏文采的智慧,有点像中药铺里的药材。难得是黄永玉那样智慧与文采交相辉映者。无须读他的长篇大论,只言片语也足以滋养。
不知是怎样的因缘造就了这样一个奇才。他12岁起,扒着火车离开家乡,南北闯荡,自学各种谋生手段……没学历,没学位,后来竟成了享誉海内外的教授、画家、作家和最有趣的老头。
旧时代,很多画家都爱说自己的诗文比画好。齐白石就说自己“诗第一,印第二,书第三,画第四”。但说实话,我还是觉得他画第一,印第二,诗和书谁排三或四都不打紧。而黄永玉,他确确实实文字比画好。二十多年前,在上海初见他,跟他说起他的《大胖子张老闷儿列传》,他表现出意外的惊喜。他说因为没在内地发表,这里很少有人看过这部小说。他坦言其实自己更喜欢写作,但是只写文章不画画,会饿肚子,更无法享受请朋友喝酒吃饭的快乐。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日前看到一篇报道,指出当下蓬勃的艺术展缺乏与之相当的艺术评论。为什么会这样?无他,黄永玉这么好的文笔,也要靠卖画来养家,何况艺术评论这种小众文化。但又不可能让所有艺评家都卖画谋生,否则,艺术评论还有公正可言吗?那样,艺评家确也不用写红包文章了,改自卖自夸和攻击竞争对手了。黄永玉虽又画又写,但他只谈人生和风月,不点评同行道行深浅。浪荡汉子有他的严谨和底线。
这篇文字或许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后一篇了。过往对艺术有诸多妄评,自感业重,就此放下,纵不能因此成佛。
黄永玉有一首诗说:“有一天将会到来/像一次旅行一样/我将提着小小的行囊/在前胸口袋插一枝/未开的玫瑰/有如远航的老手/不惊动别人/反手轻轻带上住久了的/家门。”
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