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申城后半周有望降温 外卖,须从源头过滤“照骗” 营造一流环境让创新人才尽展其才 匠心之旅 携手基础科学  共赴未来之约
第2版:要闻 2023-07-24

携手基础科学 共赴未来之约

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上午在沪开幕

本报讯(记者 马亚宁)今天上午,为期三天的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在上海科学会堂拉开帷幕。国内外近40位顶尖科学家齐聚上海,包括多位菲尔兹奖得主和各国院士。在这场2023浦江创新论坛会议季活动中,大家共同探讨“基础科学的现状与未来”。

聚焦数学

共享大师智慧

基础科学是一个艰难探索的过程,漫长而曲折,同时,也能收获很多意料之外的惊喜。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正在酝酿,基础研究的突破将在其中扮演核心动力的角色。那么,究竟哪个基础研究会成为新标志?突破的临界点又在哪里?而这些,正是本次大会大师云集的求索之题。

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数学不仅与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等其他基础学科的发展息息相关,更成为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应用和新技术的基石。此次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将数学作为探讨的一个重要落脚点。从会议主办方、承办方的机构来看,不仅有市科委、市教委,还有依托复旦大学的上海数学中心和清华大学的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期望通过深入的学术交流和科学思想的碰撞,促进上海基础科学,尤其是数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共享来自大师的智慧。

上海的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由丘成桐先生发起并担任主席,围绕数学、理论物理、理论计算机与信息科学三大基础科学领域展开学术研讨和交流。本次大会亮点闪耀:有包括丘成桐先生在内的多位菲尔兹奖得主参加,还有国内外前沿数学家、物理学家、人工智能研究者参与;科学家们在不同领域展现基础科学研究风采与前沿进展,赋能交叉学科研究;海纳百川,邀请世界各国顶尖科学家参与,在上海搭建国际基础科学交流合作大平台。

智慧碰撞

疏通产业瓶颈

一直以来,上海都是中国数学研究的重镇。苏步青先生用数学方法为船体放样,谷超豪先生为某一型号产品定型计算,李大潜先生建立测井数学模型;2012年成立以来短短十多年间,上海数学中心已在代数几何、动力系统和代数拓扑等重要研究方向上,走到了国际研究的最前沿,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300多篇。

2018年,市科委整合各方力量,组建上海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中心秉持发展合作交流、打破单位界限和学科壁垒的原则,促进数学对产业的支撑。包括数学、物理、医学、图像识别、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等各学科的科研人员,用“数学+”的方式交叉跨界,攻克一个个“卡脖子”难题,为疏通产业瓶颈提供数学支撑。

加快在上海打造数学研究的高地,为数学基础研究科研人员和相关应用研究人员营造充分交流的良好学术环境,是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的一个重要目标。论坛召开期间,国内外优秀科学家将与上海科学家展开多场互动对话,构建科学家国际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上海数学研究的开放与合作。

鼓励原创

勇闯“无人区”

多年来,上海高度重视基础科学的前沿布局和超前规划。在《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中明确聚焦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科技、变革性材料、生命调控等战略领域和国际前沿领域,培育若干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领跑者”和未来产业变革核心技术的“贡献者”。同时,聚焦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材料以及交叉科学等领域,持续加强前瞻布局。

2021年10月,上海首创“基础研究特区计划”,通过长期稳定的资助方式,赋予特区充分自主权,在项目遴选、考核评价等方面积极探索,营造有利于科学家和团队潜心开展基础研究的环境。目前,首批试点单位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和中科院上海分院已启动第一批项目;第二批试点单位同济、华师大、华东理工正重点围绕双碳、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海洋等领域努力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接下来,上海将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支持基础研究。选对人、选好题,聚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科技、变革性材料、生命调控以及交叉前沿等重要领域,支持顶尖科学家和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学家团队挑战高风险、高难度的科学问题。同时,针对战略导向、前沿导向和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和不同学科基础研究的特征,形成科学合理的决策体系和管理模式;营造良好学术生态,鼓励科研人员在“原创”“独有”上下功夫,鼓励科学家啃“硬骨头”,闯“无人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