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好友聚在咖啡馆
星美术馆旁“艺术火车”等待发车
西岸美术馆“肖像的映像”展览现场 本版图片 记者 王凯 摄
昨天,位于西岸星美术馆旁的绿皮火车又响起了广播报站声,一批小乘客手持专属火车票踏上了这列通向艺术的绿皮火车。车厢里设有艺术创作区、迷你文创区、布艺体验区等。如今,西岸沿线11.4公里星罗棋布着各大美术馆,俨然成为一条上海独有的“美术馆大道”。
一座难求的“小火车”
西岸拥有11.4公里长的岸线,沿江而立的星美术馆、龙美术馆、西岸美术馆、西岸N馆、西岸设计与艺术中心、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油罐艺术中心等七座美术馆,成为市民沿江散步的“站点”。走着走着,到美术馆“靠站”,已经成为日常。
70后的祝女士童年就在周边度过。现在,她带着00后的孩子回到了这个历经百年的火车站遗址。“火车车厢用艺术焕新,令小朋友们好奇,大朋友们怀旧。”她说。以“艺术火车”的全新理念,激活这一沉寂多年的场域,让几乎被遗忘在时光那一头的绿皮火车,再次承载起眼前的少年与理想。据悉,“艺术火车”免费对公众开放,时值暑期,每周的活动常常“一座难求”。
而更知名的西岸美术馆,已经成为滨水城市客厅。这座建筑由英国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设计,可以说是一座因艺术而生的空间。灵活、开放的动线设置,使得美术馆的通高中庭或许不再仅仅隶属于美术馆本身,更像是拥抱读者的客厅。参观者进入到西岸美术馆的中庭,在这个充盈着光线的空间里或是稍作小憩,或是阅读一本与馆内展览相关的书籍,都是与艺术产生化学反应的体验。
一个个美术馆“站点”连成了“美术馆大道”,带动了文化艺术产业上下游向西岸集聚,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西岸文化走廊”。在这里,展览、讲座、画廊越办越多,国内外策展人、艺术家在交流学习中逐渐成长,让旧工业区变成了人群聚集的城市会客厅,艺术吸引了当下最鲜活的“流量”。
西岸美术馆在过去的三年半中,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观众和游客,从2019年的11.9162万,2020年的40.0865万、2021年的59.2800万、2022年的17.0114万,到截至今年6月的15.2856万人次,美术馆正不动声色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用艺术构建起城市、文化和公众之间新的大道。
“小而美”里的烟火气
“美术馆大道”让“艺术西岸”为一座创新之城凝聚了热量和源动力,美术馆形成了一个融合、欢聚、碰撞的“多维空间”。在这条大道上的咖啡馆不由自主地带上了艺术属性。近期,徐汇滨江公共开放空间商业配套全新升级,这些单体建筑“小而美”又不失“烟火气”,是人们漫步滨江时不用穿越龙腾大道最方便抵达的空间。
无论是休息日还是工作日,咖啡馆内外场地上人流络绎不绝,“有很多人带着电脑来,能坐大半天”。在这里能看到各种自发而来的人——吹乐器、遛狗、谈天说地、享受闲暇时光。日前落下帷幕的首届西岸国际咖啡生活节成为彰显海派文化、城市温度和品质生活的“新载体”,打造了创新消费场景、营造消费氛围的“新路径”。
LOAM瓷屋咖啡原是建筑双年展的作品,经过活化利用变身成为自带流量的咖啡馆,圆形半开放式玻璃房的设计外观像镶嵌了一颗颗水绿色宝石,在阳光下呈现不同的质感。MANNER旗舰店的开放式几何空间错落有致,相互连通。通透的幕墙玻璃,让你在建筑任何一个角落都能被周围景物环绕,在绿意中静观都市的流光溢彩。乔咖啡颇具体量感的金属立方体外形上还配以弧线形暗纹和灯光效果,乍一看以为是大型装置作品,进入其中,发现这是一个吃小笼包配咖啡的“混搭”之处。
50岁的林先生入住尚海湾豪庭已四五年,据他的观察,有一段日子西岸的人流如潮汐涨落,晴朗和煦的周末,野餐、遛狗的人成群结队,没有艺术展览的工作日白天,基本只有周边居民或白领散步锻炼。但是今年年底前,入驻徐汇滨江的白领预计将超过9万人,年人流量预计突破千万人次,西岸的人潮将持续高涨。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