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葛昆元
老同事又聚在一起了。一番寒暄,一通神聊后,不约而同说起子孙辈的教育。结果是愁多乐少。我听后觉得:症结就在“家长的干预”上。对孩子的教育,家长不干预,不对!这是不负责任。绝大多数家长不会这样做。但是,家长的干预应该在什么火候上,倒是一个颇难把握的问题。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读《荣宗敬传》时,少年荣宗敬先后两次到上海学徒的故事。
1886年,荣宗敬十四岁。父亲就托人在上海,为他找了一家铁锚厂当学徒。当时,父亲并不知道儿子对数字、算账很有兴趣,只觉得能到上海学点技术、混个饭碗已经很难得了。
荣宗敬乘船到了上海,扛着行李,一边问路,一边寻找那家铁锚厂。当他走到鸿升码头豆市街,突然看到许多钱庄时,顿时忘了一路的疲倦。尤其是他看到钱庄里忙碌的景象时,异常羡慕。心想,要是自己能在钱庄里学生意,就好了!
铁锚厂的学徒生活很苦;又因所学不是自己所爱,荣宗敬学得很辛苦。不久,荣宗敬得了伤寒,大病一场,母亲到上海将他接回无锡治病。
所幸他命硬,痊愈之后,父母不忍他再离家。但是,少年荣宗敬已决定只身再赴上海,并选择到钱庄去当学徒。因为这是他的兴趣所在,也是他的乐趣所在。
果然,他进入上海源豫钱庄后,每天做完学徒的杂事,便着了迷似的学习珠算、记账、存款放贷、贴现汇兑等技能及金融知识,常常到半夜也不睡觉。逐渐理解了“钱庄是秉一切货殖之枢”的道理,这时他对钱庄业务的兴趣,迅速由乐趣而升腾为他的志趣。他小小年纪已经敢做开钱庄、办企业的美梦了。不久,他和朋友一起创办了广生钱庄。之后,又创办了面粉厂和纺织厂,成为“我国民族资本家首户”(毛泽东语)。在这些过程中,他的父母都“不干预”,只是默默注视着儿子为自己的志趣和梦想而日夜奔波。
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父母都不应该“干预”吗?也不尽然。
对此,我的老同事、姚明的父亲姚志源有自己的看法。他对我说,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考上重点中学,然后顺利地考上大学。这无可厚非。一开始,他们也是这样想、这样做的。姚明在上小学时,对打篮球就很有兴趣,参加了少体校篮球训练。“小升初”时,在他们夫妇的鼓励下,姚明夙夜奋战,考试发挥非常好,考取了一所市重点中学。刚开始他颇有成就感。但是,一个学期念下来,姚明非常努力,每天功课都做到很晚,渐渐地业余时间非常少,连打篮球也不得不放弃了。
这让姚志源夫妇沉思:姚明的兴趣和乐趣是打篮球,他的人生道路是否可以与其他孩子不同,放弃重点高中,放弃考重点大学,而是鼓励他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乐趣去发展。
这是一个重要的人生抉择!他们非常慎重地和姚明谈了这个想法。最初,姚明有些犹豫,毕竟是放弃重点中学,有点可惜。但经过一番深入探讨,他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愿意遵循本心,同意并决定放弃在读的市重点中学,转入一所以体育见长的普通中学。在这里,姚明如鱼得水,打篮球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几年后即被选入上海市青年篮球队,后来进入上海市篮球队,再后来被召入国家队,又去了火箭队,参加NBA联赛,成为一名世界级篮球明星。
姚明的成功主要源于他的篮球天赋和刻苦努力,但他的父母那次“明智的干预”也是非常重要的。
成功的经历难以复制。由此我想到,如果希望孩子做成一件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那就首先要发现他对这件事是否有兴趣。有了兴趣,家长就要加以引导(即干预),或默默地支持(不干预),使之产生乐趣,最后发展成他的志趣。孩子只有有了志趣,才能将此事作为他终生的奋斗目标,才能把它做到最好,产生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