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
上海市记协选出新一届领导班子 期待更多“科普家” 静安雕塑公园展品更新 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在未来产业领域 努力抢占先机
第2版:要闻 2023-09-19

期待更多“科普家”

方翔

近日,8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与一名中学老师关于科普的对话,在网上引发关注。金涌院士在分享这段经历时表示,科普也需要创新,要充分利用新的传播方式和平台。

科普,既要对科学知识进行诠释,也要做好科学知识的“搬运工”。在这个方面,科学家无疑具有先天的优势。像法布尔的《昆虫记》、霍金的《时间简史》等,都是耳熟能详的科普巨作。上周末,在2023年上海市“全国科普日”启动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等讲述了精彩的科普故事。在为期一周的活动中,上海的科普活动达到了2000余项。

科普的意义在于通过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提升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更多人能够关注科学话题。从过去牛顿的苹果、阿基米德的澡盆,到现在用大铁锅演示中国天眼原理、带孩子们用塑料瓶造“火箭”冲上百米高空等等,短视频等形式结合了画面、讲解、配乐、剪辑等多种元素,让“活”起来的科学知识“火”起来。《2022抖音知识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0月,抖音科普类创作者数量增长达80.4%,认证的教授数量近400位,不少教授、院士拥有百万粉丝。科学需要这种影响力,社会也希望有更多科学家拥有这种影响力。

如果说科学家的主要工作是科学研究,那“科普家”则是要让社会公众更加理解和支持科学研究,让更多人立志成为科学家。曾经有人在金涌院士的科普短视频评论区问:“你讲了半天,我还是没懂怎么办?”金涌院士回答:“那你考我们清华大学,等你博士毕业的时候你就懂了!”

科学与科普的交汇,会让创新之花更美绽放。期待着网上出现越来越多的“科普家”,激发更多人对科学产生兴趣,爱上科学,进而充满热情地投身科技创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