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8日 星期日
“为烈士寻亲”  英雄的故事永不落幕 航天梦正圆  大漠祭英烈
第特2/特3版:人民不会忘记/第十个烈士纪念日特别报道 2023-09-28

航天梦正圆 大漠祭英烈

上海市拥军优属志愿服务总队祭扫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东风革命烈士纪念碑

烈士王西善(右)和他的妻子魏淑珍

上海籍航天英烈潘仁瑾

今年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新落成的“东风英名墙” 江跃中 摄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弱水河畔,高耸的发射塔直刺云霄,这里就是中国航天的发源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曾经成功发射了我国制造的第一枚地地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以及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

昨天凌晨4时15分,长征四号丙遥五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遥感三十三号04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自1958年组建以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代代航天人扎根戈壁,用自己的青春年华,责任担当,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浇筑起一座座航天丰碑,不少人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距离载人航天发射场东北方向7公里处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里,就长眠着包括潘仁瑾、庄康臣、帅忠发和黄顺均等4名上海籍功臣在内的780多位航天英烈,平均年龄只有27岁,来自全国各地。在第十个烈士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昨天,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所属上海市拥军优属志愿服务总队,赶赴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缅怀先烈,致敬忠魂。

“上海航天是助力中国航天不断突破发展的一支特别的力量,作出了特殊贡献,我们前来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祭扫,就是要铭记这些来自天南地北英烈的功绩,弘扬迎难而上、接续奋斗,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等,推动社会化拥军优属事业砥砺前行。”上海市拥军优属志愿服务总队总队长张长东说。

栽满沙漠特有胡杨

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占地3万平方米,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1988年中心组建30周年时,对陵园重新进行了规划整修,园内建立起了象征国防科技战士扎根戈壁、志在航天的纪念碑,聂荣臻元帅题写了“东风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名。当天上海市拥军优属志愿服务总队向纪念碑敬献了花篮,表达缅怀、崇敬之情。

步入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只见园门雄伟壮观,花岗岩大门的顶端,悬挂着黑底金字的牌匾,上面是曾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书写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园名。

松青柏翠,鲜花盛开,庄严肃穆。陵园里安葬着为共和国航天事业作出过贡献的聂荣臻元帅和13名将军,以及其他航天精英等,他们承载着中国航天人无私奉献、矢志进取的精神。

上海市拥军优属志愿服务总队瞻仰了聂荣臻元帅之墓,墓地附近的弱水河两岸,矗立着一片片沙漠特有的胡杨林。这种植物,树叶阔大清香,耐旱耐涝,生命顽强,是自然界稀有的树种之一。1992年5月,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聂荣臻元帅在北京逝世,按照聂帅生前遗愿,他的一部分骨灰安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东风烈士陵园内,和安葬在这里的其他为祖国航天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航天人长眠在一起。曾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的上海恒信和众保安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吟,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来到中心不到半年的他,被选定作为优秀科技人员代表,为聂帅守灵。入葬那天,当江吟和其他7位战士,扛着装有聂帅骨灰盒的灵柩,缓步走向墓地的时候,他仿佛也从革命前辈手上接过了“接力棒”,心中下定决心,要一辈子心系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弘扬航天精神的传人。

飞船上天勿忘相告

在祭扫烈士陵园时,上海籍航天人潘仁瑾的墓地,让上海市拥军优属志愿服务总队的队员们驻足敬仰,他们向墓地献花,鞠躬怀念。在发射中心工作生活了30年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徐晓延,向大家讲述了潘仁瑾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的动人故事。

出生于上海的潘仁瑾,与丈夫刘明山是西北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同班同学。1966年,刘明山毕业分到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大漠,潘仁瑾则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3年后,他们喜结良缘。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潘仁瑾想方设法,调到了工作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的戈壁大漠,与刘明山共同战斗。

潘仁瑾主要从事计量工作,取得不少科技成果,其中部委级科技成果6项,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上世纪90年代初,载人航天工程上马,潘仁瑾主抓发射场电磁兼容。她和年轻的助手们带着仪器,下点号、走边防,摸底测量,辗转数千公里,获得近万组数据。白天赶路、测量,晚上分析数据。她爬遍了发射场所有的机房楼顶,在100多米高的发射架上一天爬几个来回。为中国第一艘飞船发射升空,她忘我工作,常常从深夜到黎明。她由胃不定期疼痛转而到吃不下东西时,依然在马不停蹄地做着发射场的计量工作。

潘仁瑾三次入院,却都无心养病。白天她跑到工地工作,晚上又回病房输液。直到病情恶化,被送往北京301医院治疗。经检查,已是胃癌晚期。

潘仁瑾的病情越来越重,一次昏迷后醒来,她对守候在旁的丈夫说:“从上海滩到戈壁滩,我这一生的路走得够远了,但我不后悔。假如有来生,我还会选择嫁给你,还会选择航天事业……”

她最终未能等到飞船上天的那一刻,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时年56岁的潘仁瑾去世那天,和已任中心主任的丈夫做了一个约定:飞船上天,勿忘相告。”徐晓延说,现在,载人飞船已经发射了“神舟”16号,即将发射“神舟”17号,可以告慰潘仁瑾等航天英烈了。

参加祭扫的上海市烈士纪念设施守护崇敬志愿服务队徐汇区队队长、刚刚获评“2023感动上海年度人物”的兰云科表示,“潘仁瑾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守望着飞船和卫星一次次飞向太空。她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航天人矢志不渝、勇往直前,也是我们退役军人的榜样。我们要在本职岗位上发扬航天精神,像潘仁瑾那样热爱事业,拼搏奋斗,为国家为人民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再也收不到的家书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流传着一个“一封无法收到的家书”的故事,听过的人无不伤心、酸楚。

1984年9月的一天,江苏赣榆的教师魏淑珍,给远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的丈夫王西善寄出了一封家书,信中倾诉了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孩子们的健康情况等,并表示:“我理解你,支持你,你放心好了,我一定把两个孩子带好,你安心工作吧,不要为我担心。”谁能想到,这是魏淑珍写给丈夫的最后一封书信,王西善也没有能够收到。

魏淑珍和王西善结婚10年,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一年。但长年的两地分居,不仅没能冲淡他们之间的感情,还让这对夫妻更加爱恋对方。在聚少离多的情况下,家中的重担全都落在魏淑珍一人身上,她既要从事教师工作,又要带着两个孩子,家中老人生病,她也坚持自己照顾。但她无怨无悔,甘当王西善坚强的后盾,不让他分心。王西善先后8次受到奖励,这些都有妻子的功劳。

1984年10月5日,魏淑珍的来信邮递到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可王西善已经看不到了。就在两天前的10月3日,年仅33岁的中共党员王西善,因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牺牲。1985年6月8日,他被民政部评为革命烈士。

魏淑珍在信中说:“你要我的照片,太忙没有照,下次寄,请原谅!”王西善的同事捧着这份无法收到的信,心中悲痛万分。

这对夫妻在这封信中表露的互相理解支持的真情和品德,更深深打动了许多人的心。魏淑珍在信里写道:你上封信上说:“淑珍,我们虽然十年没有在一起过中秋节,可你看中秋月光是明亮的,月光照着千家万户团聚,月光同样照着你,也照着我,让月光传送我们的感情吧!我们也和千家万户一样幸福的。珍,我守卫在可爱的大西北,你战斗在黄海之滨,我感到比我们在一起还有意义呢!”善,你这段话说到了我心里去了,不管在天涯海角,我们的心十多年没有一刻分离过,我的心时刻伴着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特殊的无名烈士墓

陵园里,大家看到一排特殊的墓碑,上面只有“烈士之墓”4个字。这9座无名烈士墓,代表着9位铁道兵,他们牺牲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20世纪50年代,面对西方的封锁制裁和战略威胁,党中央毅然作出了发展我国尖端国防科技事业的伟大决策。1958年3月,在甘蒙交界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弱水河畔开始建设我国第一个导弹武器试验靶场,10万工程兵部队和刚从朝鲜战场回国的志愿军第20兵团的将士们,征尘未洗,挺进大漠,拉开了建设序幕。

1958年,这9位铁道兵,在建设发射中心铁路时,牺牲在距离遥远的下河清乡。由于种种原因,直到2013年,当地村民才找到发射中心,说明当时几位烈士牺牲的情况,但他们的名字已经无从查找。他们和开进茫茫戈壁的10万大军一起,凭着“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这句东风航天人最响亮、最悲壮、最豪迈的誓言,在大漠戈壁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航天城。

整个陵园,原来一共有15位没有留下姓名的无名英雄,经过多年的寻找,目前已有6位有了姓名和身份信息等。

“七勇士”冒死“守前线”

参观过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的观众,都会被展厅中一处“再现”的地下控制室场景所吸引:“七勇士”甘冒生命危险坚守“前线”。

徐晓延告诉大家,1966年10月27日,我国要在本土上进行一次“两弹结合”试验,在世界上还绝无仅有,在中国更是第一次,所以不能不做最坏的打算。为配合此次发射任务,兰新铁路停运,数百万居民紧急疏散,但发射阵地需要留人。中心第二任主任李福泽守在距离发射坪不足百米的地下控制室死活不走,直到聂帅亲自下令,他才极不情愿地撤离。

“只有第一试验部政委高震亚,阵地指挥王世成,二中队队长颜振清,控制系统技术助理员张其彬,加注技师刘启泉,控制台操纵员佟连捷、徐虹等‘七勇士’,经批准后留在这个最前沿的阵地,逆行出征。”徐晓延介绍,由于保密原因,“七勇士”只能用各种委婉的借口,向家人们做最后的交代。他们以“死也死在阵地上,埋也埋在导弹旁”的决心,进入地下室,聂帅专程前来为他们鼓劲打气,当聂帅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时,“七勇士”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紧张与激动,泪如雨下。年仅20岁出头的徐虹哽咽着说:“我不是党员,感谢党对我的信任,如果我牺牲了,我的全部津贴就作为党费交了……”聂帅听后,紧紧握住他的手,点点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随着阵地指挥员下达15分钟准备的口令,所有人员都撤离了发射场,只留下“七勇士”,点火起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但直到2006年“两弹结合”解密,他们的名字和经历才公开。当年他们立功受奖的证书上,主要事迹全是空白,真正做到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徐晓延透露,如今,“七勇士”中已有4位与世长辞,他们的英灵也安息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英名墙”颂英雄传精神

青山巍峨埋忠骨,弱水低吟颂英雄。为更好地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传承精神,今年7月1日,“东风英名墙”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正式落成,第一批2483名已故东风人的姓名,以金色楷体字样镌刻在英名墙上,还设置了记录个人生平、工作简历的二维码。“该工程初衷,是将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贡献的已故东风人姓名镌刻在英名墙上,让后辈永远铭记先辈的牺牲奉献和丰功伟绩。”讲解员讲解道。

东风英名墙工程经国家立项批准,基座采用汉白玉面层,刻字面采用光面黑金沙花岗岩石材铺成,宽81米,高2.699米,可镌刻7万名个人信息。墙体两端由中国航天发射史上的“十个第一”功勋章和相应发射场景的浮雕组成,再现了先辈当年的创业场景和卓著功勋。刻字面向上倾斜,朝向天空,让先辈们能再次看到火箭升空的壮美画面,更是展现东风人仰望星空、心怀宇宙的宏大理想。

“航天英烈以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国防建设的无比忠诚,扎根边疆,刻苦攻关,发愤图强,无私奉献,这里的每块墓碑,都记录着他们不应被遗忘的功绩,必将名垂青史,永远镌刻在人们心中!”徐汇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二级调研员凤良田说,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秉承先辈走进大漠的精神气势,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苦干实干的意志毅力,进一步做好崇敬英烈和拥军优属工作。

江跃中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