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8日 星期日
“为烈士寻亲”  英雄的故事永不落幕 航天梦正圆  大漠祭英烈
第特2/特3版:人民不会忘记/第十个烈士纪念日特别报道 2023-09-28

“为烈士寻亲” 英雄的故事永不落幕

“向为纪念英烈而辛勤付出的你们致敬!”

“作为烈士亲属,对你们从事这项特殊而崇高的事业深表敬意!”

烈士顾伯琦的弟弟顾伯平等烈士亲属,在松江区烈士陵园的帮助下,找到烈士安葬地后,向陵园工作人员表达了由衷的谢意。

从2019年起,松江烈士陵园就致力于开展“为烈士寻亲”活动,4年来,共为68位烈士寻找亲人,已成功找到38位烈士的亲属,并找到6处忠骨安葬地,遍布福建、山东、辽宁、江苏等全国各地。“寻亲”,让英雄的故事永不落幕!

英雄终于和亲人“相聚”

据松江区烈士陵园主任卫琳介绍,陵园共安息着173位英烈,记载烈士生平信息不足百字的烈士有近80位,约占英名录的一半,仅有20余位烈士有较翔实的生平事迹史料,留下生前影像的只有51人。

2019年6月20日,松江籍烈士顾伯琦的弟弟顾伯平找到陵园,希望帮忙寻找哥哥的安葬地。根据陵园记载的不足30字的烈士史料及顾伯平提供的琐碎信息显示:顾伯琦“牺牲在辽宁抚顺、海军第一批兵、因救学员而牺牲”。

顾伯琦1930年出生于松江长桥街的一户普通家庭,七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老大。1949年7月,他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首批海军战士。

1953年8月17日,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联合学校第一分校教员的顾伯琦,带领海军教导大队的学员们,在大连旅顺军港外海面实施武装泅渡训练,突遭台风袭击,顾伯琦立即奋不顾身掩护学员们返港,学员们全部得救,他却因体力不支,被巨浪卷走。当他被赶到的舰船救起时,已奄奄一息,虽经包括苏联专家在内的医务人员全力救治,但仍医治无效,最终献出年仅23岁的生命。

顾伯平是家中最幼的小弟,大哥离家时还未满周岁。当他刚步入成年,父母又双双离世。由于历史原因和当时的条件,家人虽不时寻找,却从未找寻到大哥的墓地。随着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成立、志愿军遗骸一批批地回到祖国人民的怀抱,曾一直埋藏在内心的寻找亲人的念头,再一次强烈地涌上顾伯平的心头。

退休后的顾伯平,把找寻大哥的下落作为头等大事,他和家人通过多方渠道,终于在网上公示的烈士英名录上查到了大哥的名字,经询问,在松江烈士陵园内立有顾伯琦烈士的墓碑。确认这一消息后,顾伯平和妻子即刻赶往松江烈士陵园,虽然看到的是为了纪念英烈而设立的空穴,但对家人而言,也是一种宽慰。可找寻大哥的安息地,始终是家人心中一个未圆的寻亲梦。

烈士陵园第一时间通过《中国双拥》杂志社搭建的微信平台,联系到辽宁省褒扬纪念处,得到相关部门的快速回应,褒扬纪念处根据烈士牺牲的大致情况,责成大连、旅顺等有关部门进行排查,短短4个小时,就传来了好消息:从上世纪50年代起,顾伯琦的墓地几经周折,已迁至大连烈士陵园。

这对家人而言,无疑是意外的惊喜,原本只是抱着一线希望,没想,找寻66年未果的亲人,竟以闪电般的速度有了确切下落。

同年7月4日,带着父亲的遗愿,顾伯平携家人从上海奔赴大连烈士陵园烈士安息地,“看望”哥哥,这一刻,英雄终于和亲人“相聚”,这份埋藏在家人心中66年的思念,终于得以安放。

这次成功的寻亲,也由此揭开了顾伯琦烈士一家的传奇故事,原来,顾家8个子女,其中4个都是兵,有烈士、有病故军人、有伤残军人……自此,松江烈士陵园正式开启了“为烈士寻亲”之路,告慰英灵,褒扬先烈。

珍藏了近70年的书信

2019年,陵园共找到4位烈士亲属,征集烈士遗物、文物数十件。

2020年清明前夕,松江烈士陵园携手“今日头条”“上海松江”、《松江报》等,共同为烈士寻亲。3月29日,在“上海松江”发布为烈士寻亲消息后不到2个小时,在热心网友的转发、关注下,高照林烈士弟弟高火金便找到了。高老带着哥哥的相片,详细回忆了哥哥的生平。根据高老提供的相关线索,借助《中国双拥》工作人员的微信群,松江烈士陵园工作人员在浙江省宁波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协助下,查询确定了高照林烈士安葬地在宁波慈湖烈士陵园。

在高照林牺牲42年后的清明节,烈士的亲人终于得以前往他的墓地凭吊,实现了多年的心愿。

沈辛之烈士,是寻亲中牺牲年代最久远的一位。资料记载:“苏浙军区直属队党总支书记,1945年部队北撤时牺牲。”通过“今日佘山”发布2天后,就收到了相关信息,烈士哥哥的长子、现年84岁高龄的沈瑾新老人,从奉贤赶到松江,同时带来了一封珍藏近70年的书信,这封信是沈辛之生前战友从朝鲜战场寄给烈士哥哥沈光辉的,纸张已经很残破,但依稀能看清信中所写:“你的胞弟沈辛之同志在1945年南下苏浙军区……在返北途中渡江时因轮船航至江心遇险……沈辛之同志也在大船中遇难牺牲……”当天,园方根据相关信息,最终联系到了江苏省泰兴市党史方志办公室,确认了沈辛之系中安轮遇难烈士之一,现忠骨安葬在江苏泰兴公园。

2020年清明期间发布的14条寻亲启事,共成功找寻到9位烈士亲人,用时最短的2小时,最长的为7天。

同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松江区烈士陵园发起了第二批“为烈士寻亲”活动,专为抗美援朝烈士寻亲,共发布54条寻亲线索,成功找寻到25位烈士亲人。

画笔下还原烈士形象

随着寻亲的深入,不少家属流露出一丝遗憾,没能留下一张烈士相片。从2020年底,松江烈士陵园启动了“画笔下的红色传承”项目,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合作,由大学生志愿者发挥专业特长,根据家属提供的长相相近的近亲属照片,通过实地走访、聆听口述、老照片临摹、电脑模拟合成等多种方式,还原烈士形象,并由烈士的家属、战友对画像进行确认,提出意见,不断完善,直到家属认可最终确定为烈士遗像。

园方根据前期排摸,将11位烈士画像中的难易程度进行排序,列在首位的是抗美援朝烈士蔡财根。去年初,项目组成员先后来到松江烈士陵园以及蔡财根生前发小现年89岁高龄的郑梦生老人和烈士儿子蔡德奎家中,聆听蔡财根烈士的参军故事、英勇事迹以及蔡德奎的不平凡人生路。

经过3个多月的揣摩,项目组成员前后修改了十余稿,最终得以确认画像。当亲手将父亲的画像安在墓碑上时,做过几十年警察的铮铮铁汉蔡德奎眼里,泛起了泪花,对他而言,透过黑白的素描,“父亲”这个模糊的形象变得清晰起来,父亲的英雄形象终于重现。

每一个寻亲故事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每一件烈士遗物,都是历史最好的见证。为了还原那些曾经被人遗忘的寻亲烈士的英雄事迹,用真实的、看得见的烈士遗物和有血有肉的鲜活故事来教育后人,从2019年寻亲开始,陵园就吹响了革命烈士遗物集结的“冲锋号”,举行了多场“烈士遗物和革命文物捐赠仪式”,共征集到10多位寻亲烈士的遗物100多件,革命文物120余件。有93岁的烈士嫂子珍藏了70多年的书信,有烈士牺牲前用一个锈迹斑斑的小铁盒装着的纪念章,有朝鲜战场缴获的美军毛毯等,每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曲折的经历和不朽的传奇。

陵园还通过将寻亲征集的珍贵史料、亲历者的讲述以及家人回忆,制作成纪录片,从不同侧面呈现烈士生平,立体展示寻亲英烈的英雄形象,共完成9集《忆往昔 敬英雄》烈士人物微纪录片,抢救性地记录下珍贵的史实。同时携手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共同走访健在老兵、烈士战友等,进行“镜头下的红色传承”——寻找茸城“红”口述史记录拍摄,通过“快剪”、短视频等可视化技术进行云端传播,引导更多人从革命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 江跃中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