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进博,让合作共赢惠及世界 来进博会前,我们帮老乡架座桥
第3版:第六届进博会特刊 2023-11-10
同济“小叶子”道出“隐藏技能”

来进博会前,我们帮老乡架座桥

进博志愿者为观众提供服务 本报记者 刘歆 摄

李佳蕾在新闻中心外宣品展示组工作 受访者 供图

“在来进博会之前,你参加过其他志愿服务吗?”

“嗯……我和同学们在陕西商洛乡村帮老乡架了座桥。”

这是记者在第六届进博会新闻中心与同济大学法学院2020级男生李佳蕾进行的一段对话。得知他是第一次参与志愿服务的“一年级”小叶子,记者随口一问,没想到问出了他的“隐藏技能”,也打开了他的话匣子。

李佳蕾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同济大学无止桥社团成立于十年前,是致力于为国内经济欠发达地区修建人行便桥、改善民生的公益实践类社团,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如今,他是新一任社长。

在李佳蕾接任之前,他的师兄师姐们先后在贵州、甘肃、重庆、云南等地参与了11座人行便桥的建设,减少村民的通行距离超过100公里。在重庆溪口村,几块石头是居民过河的唯一“通道”,但洪水一来,全村人就会被困在山里;重庆插旗村有2691人,其中约170名为适龄学童,枯水期村民及学童均需徒涉过河出行,涨水期学童需绕行两小时左右;在一些乡村,都发生过牲畜甚至孩童从危桥上滑落的悲剧……于是,一座座结构简单的桁架钢桥(业内称贝雷桥)横空出世,为老乡带去出行便利与安全,更成为沟通外部世界的希望。

随着服务范围的扩大,同济无止桥团队感觉传统贝雷桥载重量大,且只适用于河床平坦且水深不超过2米的河溪,为了提高桥梁适应性,满足经济、运输、施工等方面要求,团队开展了贝雷桥轻量化设计,最终形成《无止贝雷桥修建手册》相关技术申请专利,所涉及的预制贝雷片单块不超过120公斤,构件标准化程度高,便于工厂加工,且摆脱了对大型设备的依赖,十几人现场拼搭,通常几天就能完成。

李佳蕾自豪地告诉记者,如今,无止桥团队先后获评“全国大学生百强暑期实践团队”“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荣誉。“我是纯文科生,但我们团队大部分成员都是土木工程学院的同学,不少还是硕士、博士。专业技术由他们把关,我就比较擅长项目运营和管理,还有和各个相关部门、和村民们去沟通。”李佳蕾说,大家分工明确,在现场搭建桥梁的时候,更是劲往一处使。时间久了,不少专业术语他也能脱口而出。今年4月的清明时节,在陕西商洛山区的西照川镇东川村,无止桥团队的第12座无止桥落成。“原本村民出行要绕上半个多小时,现在过河,一分钟就能到了!”李佳蕾说。

年轻人的梦想,还不止于此。无止桥社团的同学们了解到,风力发电设备的风叶退役后往往只能作为普通金属围栏回收利用,有些甚至被用来搭建家畜笼舍,着实有些可惜。于是,团队想到能否将其回收改造成人行桥。原本看似不可能的畅想,经过一次次论证和设计,不仅摘得2022年上海社会组织公益创业大赛金奖,在多方努力下有望在上海崇明变成现实。结束进博会的服务,李佳蕾就将和同伴们抓紧项目推进。他说,这也是献给无止桥团队的10岁生日礼物。

李佳蕾从小养成高度自律的态度和强大的时间管理能力。他透露秘诀——学业繁忙,社团工作就利用“碎片时间”去完成。而他的“隐藏技能”还不止于此——身高1米82的他,还是同济大学国旗班的一员。首度进博之旅,他被分派至新闻中心外宣品展示组工作,负责向各国记者介绍上海,介绍中国,容不得丝毫差错。李佳蕾说,经历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教会了他人生最重要的两个字,那就是“责任”。

本报记者 陆梓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